天兵在1917 351 普洛耶什蒂(4)
1942年的德国空军战斗力绝不是1944年之后能比的,大批有经验的飞行员依然存活,而且其战斗机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比同时期的对手差太多。↗与之相反,1942年的红色空军面对的主要问题依然是飞行员的经验不够,以及飞机的质量不稳定。
首当其冲的就是红军的发动机性能不稳定,比如经典的液冷发动机vk-100系列(原m-100系列)和am-34系列都面临实际质量和纸面性能存在差距的问题。
比如已经装备给雅克-3使用的vk-107a发动机,纸面性能在3200米的中空拥有1650马力的功率,在2800的高度也有1450马力的功率。但实际使用时,大部分vk-107a在3000左右的高度仅仅有1500马力的功率,而在2000米左右仅有1300马力的使用功率。
也就是说,大部分红军的战斗机纸面性能很漂亮,但实际使用中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这些不太给力的发动机还存在寿命低的问题。好在在1942年大部分战斗机的使用寿命都是有限的,很可能在发动机寿命使用完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的时候就报销了。
除了飞行员和飞机的问题之外,影响红军战斗机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战术问题了。按照红军的教条,战斗机肩负着掩护轰炸机和攻击机打击敌人的使命。为了确保轰炸机和攻击机的安全,红军倾向于全程紧密护航,也就是说战斗机将一刻不离的跟着轰炸机或者攻击机编队一起行动。
贴身保护看上去很好,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因为战斗机被轰炸机和攻击机牢牢地束缚住了。使得飞行员只能被动挨打,当德机从各个方向和不同的高度杀入的时候,每每让护航战斗机顾此失彼,最后的效果自然是很不理想。
而且以红军当时战斗机的性能也不足全程为远程轰炸机护航,大部分拉系列和雅克系列战斗机都是腿短飞机,也就是两三百公里的作战半径。
而飞得远的pe-2这种双发重型战斗机又显得过于笨重。德国飞行员一点儿都不害怕同其缠斗。前面说过,为了解决护航问题,阿尔克斯尼斯是绞尽脑汁想办法,特别发展出了雅克-7dd型远程护航战斗机。
问题是雅克-7dd是远水救不了近火,面对德军战斗机的威胁时,红军必须想办法。最开始大家的想法十分简单,想要飞得远,就得多装油,给战斗机多加点副油箱不就行了。
这似乎是个办法?问题是。这个办法并不是特别好。为什么呢?第一点,早期的副油箱和现代的副油箱有本质的区别,前者不可抛弃,而后者可以抛弃。也就是说,二战时代的大部分副油箱哪怕是燃油耗尽了也是死重,而且还影响气动性能。大部分安装了这种不可抛弃式副油箱的战斗机,就变成了飞得是够远了,但是战斗力直线下降。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帝的p-47。用美帝自己的说法:“飞得远了就要避战,想要战斗就飞不远!”
战斗机的推力是有限的。增加死重必然影响飞行性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苏-27,这种通过打补丁的方式“修”出来的战斗机为了满足苏联国土防空军和空军大作战半径的需求,将副油箱“集成”在了机身内部,载油量是上去了,可是空重也是直线上升(16吨多)。同等档次的f-15a/b才12.5吨,哪怕是加挂了cfts(不可抛弃保形副油箱)的f-15c/d也才14吨多一点点。用于对地攻击的f-15e也只有17吨(带cfts,不带则只有14.6吨)。
这么说吧,集成在苏-27机体内的“副油箱”其实就是死重,严重的影响了其飞行性能。在苏-27不需要执行超长作战半径的战斗任务时,这些空着的油箱一点意义都没有。反而不如一开始载油系数比较低的f-15。更何况f-15还能装cfts增大作战半径。尤其是在f-15换用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之后,双方的性能差距其实是越来越大。
言归正传,不可抛弃的副油箱在当年就是一个坑,装了确实能飞得远,但也确实不能战斗了,意义是大打折扣。可能有同志要说了,既然如此,咱们就研发可抛弃式副油箱不就行了,这又不是什么高精尖的技术。
实话实说,可抛弃式副油箱确实不算高精尖,但是对于二战前开始设计的那一批战斗机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