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帝国时代 第118章 岁币
118
呼的一声,从西北方向吹拂过来一阵冷风吹得船上各处摆挂的物件哗啦啦作响,吹得站在船舷上的人一阵阵的瑟瑟。
这是西伯利亚的寒流吧,怎么这么冷?
李青也禁不住一个哆嗦。
但其实李青自己明白,他并不是身体上感觉到了冷,他并不是受不了那种寒意,他只是被王有年的那个消息吓着了。
也许,其实连李青自己都没有发觉,他现在有些飘飘然了,好像随时随地都充满了无穷的信心,好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他的脚步。
可是听了王有年的话后,他这才悚然一惊。
李雄安来了,他竟然不知!
李雄安这么重要的人来了,他竟然不知!
“李青啊李青,你这段时间有点不好啊,太飘飘然了,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也许,你真的太小看了江河山了!”
“李青,记住,牢牢记住,你现在只能靠自己,果果已经陷入了深度沉睡,没有人再可以帮你了,你必须小心了再小心,一个不注意就会万劫不复,就得死!”
呼——
李青仰起头,长长的吐出了一口白气。
李雄安?
李雄安?
不一会儿,他的大脑就开始高速运转起来,一个又一个的念头在他心里浮现又湮灭,湮灭了又浮现。
其实严格说起来,李雄安在大宋的朝政里并不算什么重要人物,他的官并不大,能管的事也很少,他想插手杭州这一亩三分地上的事情,可谓是痴心妄想。
然而事情总有例外,一旦有了契机,那么就没有什么不可能了。
李雄安管着一件事。
岁币。
岁币这个词可能很多人都觉得陌生,听都没有听说过。
岁币其实就跟大清朝时候的“割地赔款”差不多——尽管李青所在的二十一世纪曾经有不少专家用各种方法论证说他们差别很大:
割地赔款是被逼的,是耻辱的,但岁币是自愿的,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好处大过坏处的:
第一,有了岁币就不用打战了,大宋的军费开支啊税费啊什么的,一下少了不少,老百姓的压力从这个角度上讲应该是少了不少。
第二,不用打战了,大家终于可以好好的过几天好日子了,大宋的经济于是又一次得到了休养生息的契机,大宋的国家和百姓愈发的富裕了。
第三,从具体的数额比较,大宋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若是有一百万两银子,那么大宋从边境贸易中得到的好处甚至可能超过一千万两,也就是说,付出的远远小于得到的。
大清朝的割地赔款是打战打输了,被人家逼着,不能不从,不敢不从,不从人家就灭你了。人家打一战可能只花了十万两银子,但割地赔款的金额加起来却可能千万!
大宋的岁币是这样来的:大宋与大辽不想打战了,不想再死人了,只想好好的过几天安稳日子了,所以双方坐下来,谈判,我们不打战了好不好,反正谁也打不赢,再打还要死人,再打还要没好日子过,我们不打了,行不行?大家都回去好好的过几天安稳日子。
谈来谈去,最后达成了条件,辽国说不打也行,那你们大宋得给我们辽国一些东西吧,比如这些比如那些,大宋点了点头,说好啊,不过你们也不能白要吧,边境贸易什么的,得开放吧,双方谈了几个回合,最后终于达成了协议。
于是,每年大宋都得又给银子又给货物,这些东西就叫岁币。
所以,李青觉得,不管是岁币也好还是割地赔款,都他·妈的很耻辱!
岁币就跟靖康之耻一样,都是大宋永远也抹不掉的伤疤和伤痛!
况且岁币的数额也不小,又不可能由大宋的皇帝自掏腰包,最后还不是要朝老百姓要!
所以这岁币不是什么好东西!
这个李雄安,管的就是岁币这件事。
当然,不是全管,只是负责其中的一部分。
岁币包括很多东西,银子啊,布匹啊,茶叶啊什么的都有,李雄安负责的,是布匹。
大宋的布匹当然是江南的最好了,江南的布匹里,有一种特殊的布料却是杭州最好。
这一次,李雄安自然是又来杭州采购这种布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