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工 第七百四十六章 有风骨的学者
“依我们的分析,他们是吃准了我们必须采购他们中间某一家的设备,才会如此态度强硬。按照他们目前的报价,每一台设备他们至少可以拿到6000万美元的超额利润,20台就是12亿美元。他们如果签订一个秘密协议,承诺不管哪一家中标,都会对其他两家进行利益输送,那么联合起来共同抬价,也是完全可能的。”韩宏向冯啸辰解释说。
冯啸辰点点头,他刚才也想到这一点了。别看各国都有所谓的“反垄断法”,对于这种串谋行为是要予以打击的,实际上在涉及国际贸易的时候,各个国家都会对本国企业的垄断行为采取选择性的无视态度,因为这种垄断损害的是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利益,垄断企业的所在国才不会去管呢。
如果消费国足够强势,自然可以对生产企业进行制裁,开出巨额罚单,后世谷歌、微软、高通等跨国企业都曾遭受过来自于其他国家的巨额罚款,而它们也不得不乖乖地认罚,原因就在于对方掌握着这些企业的目标市场,由不得它们不认栽。
但这一回的事情,中国却无法对希曼兹等企业进行处罚,因为中国需要它们提供设备,人家可以待价而沽。在这个世界上,正义永远只存在于舰炮的射程之内。对于市场来说,实力决定了一切,人家愿意把一台设备卖出几个亿的高价,你能奈他其何?
“那么,发计委的意见是什么?”冯啸辰问。
韩宏笑着说:“这个问题需要由你冯总来回答才是啊。”
冯啸辰想了想,说:“依我的看法,虽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希曼兹、通永和双罗这三家企业存在着价格串谋的情况,但事实已经摆在这里,它们如果不是串谋反而是怪事了。在它们存在串谋的情况下,我们要想通过谈判来促使它们降价,恐怕是不可能的。”
“我们已经尝试过了,基本上没有可能性。”王振斌说。他是参加过谈判的官员,知道那几家企业在谈判桌上的表现。
冯啸辰说:“既然是这样,那我们只剩下两个方案,第一,接受它们开出来的高价,吃下这个哑巴亏。第二,我们自己造。”
“自己造的把握有多大?”韩宏认真地问。
冯啸辰说:“榆重的长距离天然气压缩机,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研发出来了,这三年一直在进行工业实验,到目前为止实验效果都是很好的。但客观地说,榆重的压缩机还存在着几个方面的缺陷,首先是工业实验的时间还不够长,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问题,也进行了修正,现在不能确定是否还有其他尚未发现的问题。其次,由于材料和工艺上的问题,榆重的压缩机预期使用寿命低于希曼兹等三家,各项性能指标也都稍逊一筹。第三,榆重的生产能力有限,要提供20台压缩机,有一定的难度。”
韩宏说:“这个情况我们原来也大致了解了,所以在这次招标中,我们排除了榆重。西气东输是一个跨世纪的重大项目,我们向中央做出的保证是万无一失,而榆重的压缩机显然是难以达到万无一失的要求的。”
“如果我们放弃万无一失的要求呢?”冯啸辰问。
“这怎么可能!”韩宏脱口而出。
冯啸辰说:“韩主任,其实进口设备也同样无法达到万无一失的要求,任何设备的可靠性都无法达到100%,它们的设备也许能够达到99.9999%,我们也许只有99.99%,比它们少几个9而已。”
韩宏苦笑着说:“这几个9也很重要啊,人家能够做到3年不出故障,我们只能做到3个月,这中间的差别就太大了。放着可靠的设备不用,使用自己生产的不可靠的设备,万一出了问题,谁能负这个责任呢?”
“可如果国外对我们禁运呢?”冯啸辰问。
“禁运?”韩宏一怔,随后便皱起了眉头,开始思考起来。
禁运这个词,对于中国人来说可一点也不陌生。50年代末中苏反目之后,中国同时遭受着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技术装备禁运,国内生产所需要的装备几乎完全依靠自给自足,在那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至于可靠与否,只能是作为第二位的考虑。70年代初,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开始能够从西方国家获得一些技术装备,引进了包括1700毫米轧机、30万吨合成氨、30万吨乙烯在内的一系列成套设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