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134章 惧其不来
崇政殿里,赵祯和一众大臣一起,围着看桌子上的朔州一战地形图。在杜中宵眼里,这副地图比较粗疏。毕间以前没有准备,现在的时间太紧,绘不出详细地图。便在赵祯眼里,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前作战,哪里见过这种场面。都是依据前线奏折,众大臣侃侃而谈。
杜中宵指着地图道:“最近桃花水涨,灰河除了上游过了陈家谷口,都不可涉水过河。庞籍早就命人收了河上全部的渡船,大同府到朔州的谷道虽宽,却被分成两部分。西侧较窄,是契丹进朔州应该走的道路。其要害,就是这里,马邑县城。”
赵祯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赵滋和贾逵两军部置在这里,后方庞籍三万大军守城,是这个原因。”
杜中宵道:“此战部置,大约如此。在马邑县城那里,灰河离着西边的山城较近,不能够部置大量军队,是贾逵所部三万余人防守。赵滋所部五万人,在灰河东岸,有浮桥通到西岸。契丹要攻赵滋,就必须从应州以上过河。打不败赵滋,就没有办法到河西岸去。就是打赢了,赵滋还有到西岸,把浮桥烧掉的退路。那样一来,契丹大军被隔在河东岸,与贾逵所部隔河对峙,这仗就不必打了。”
文彦博道:“契丹大军在河东,可以驻扎些日子,重新制造渡船就是。”
杜中宵道:“相公,契丹现在六十万大军在大同府。且不说这些人里有多人能战,最少他们是要吃饭的。契丹两帝争了五年,重元早就把大同府治下搜刮一空,这六十万人的口粮,都要从幽州运来。仅仅是运口粮,契丹能够支撑多久?庞籍和枢密院估计的差相不多,都认为这一战不会长久,大约是一个月左右。除去行军,除去布置,契丹哪里能够等到造渡船?”
文彦博愣了一下,才发现自己没有考虑契丹的困难。两帝相争五年,这一次洪基兴灭国之兵,现在已是强弩之末。现实情况不允许洪基长时间作战,他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战果。
张广平道:“自两年之前,中京道的契丹人多不顺从太后,投到了洪基之下。从那时起,重元便就非常困难,对属下的盘剥很重。到了现在,大同府治下已经没有余力,再支撑四十万人。现在洪基所部的口粮,都是从幽州运来。幽州百姓,被迫服劳役,支撑不住了。”
赵祯道:“契丹此次是兴举国之兵,再无余力。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现在看来,契丹南下,也只能一鼓作气,与我军战上一场而已。只要挡住他们,他们就只能退去。”
杜中宵道:“陛下说的不错。所以此战的布置,是以贾逵所部当正面,侧面赵滋掩护。如果契丹不走灰河东岸,而是沿西岸进攻,则赵滋的炮兵,隔河帮助贾逵。”
曾公亮道:“炮兵能打到灰河对岸?”
杜中宵道:“灰河并不甚宽,火炮能打过去。如此一来,契丹能够进攻马邑的通道,实际只有不到五里。贾逵所部东部为县城,西部延伸到山上,早已经布置好阵地,专等契丹兵来。”
参政宋庠道:“为何不紧守县城?出城防守,总是免不了与契丹大军短兵相接,不是上策。”
杜中宵道:“贾逵三万余人,几乎带了所有火炮去马邑,小小县城哪里能够塞下?他军中用的是枪和炮,拉成长长一条线,正好发挥火力。”
赵祯跟杜中宵学了几个月军事,眼力已非以前可比,点头道:“确实如此。小小县城,城头上面放不了几门炮,城里住不了几个兵,贾逵三万余人,不可能只守县城。若是守城,就该退回到朔州去。”
杜中宵捧笏:“陛下明鉴。此次战事,如果契丹是沿灰河西岸而进,则贾逵是主力。赵滋所部除了从侧面支持外,还是贾逵所部的预备队。前线损伤过多,则由赵滋从浮桥派人过去,维持前线战力。”
王尧臣沉吟道:“贾逵所部并不满员,只有三万余人,赵滋则齐装满员五万人。为何是让贾逵所部为主力,而不是让满员的赵滋去呢?”
杜中宵道:“灰河和山地之间,只有五里路,贾逵三万余人已显拥挤,赵滋所部实在放不下。除了前线如此布置,后方还有庞相公所带三万的河东路兵马,守在朔州,以防意外。同时,若是契丹有兵马到后方骚扰,庞相公也可以派兵马剿灭。”
众人点了点头,一起看着桌子上的地图。现在突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