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汉献帝 第二百二十一章 见闻
胜者为王败者寇!这句话对此时奉命北上的诸葛亮来说深有体会。作为一名居住荆州多年的人来说,此番北上,路上的所见所闻让诸葛亮是惊忧参半。
惊得是路上所遇到的百姓与记忆中的截然不同,打仗了,百姓自然担惊受怕,唯恐遭遇兵祸连累,但百姓的脸上却看不到有许多对未来的担忧,虽偶尔还能发现有那么一丝忧虑,但相比起生活在荆南的百姓,那情况已经好上不知多少倍。
至于忧自然是担忧刘备的前途,他与刘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刘备兴,他诸葛亮自然也能跟着沾光,一展抱负,可若是刘备玩完了,诸葛亮也就跟着玩完。当然诸葛亮也有第二个选择,就是舍弃刘备投靠朝廷,但诸葛亮本人过不去自己心里那道坎。忠臣不仕二主,既然当初决定出山辅佐刘备,而刘备又没有亏待自己的地方,那自己自也没有舍弃刘备而转投朝廷的道理。
在路过襄阳的时候,诸葛亮见到了自己的一个熟人,倒不是说诸葛亮在荆州没有熟人,而是这个熟人与众不同,曾与诸葛亮共事过一段时间。
“伯常,一向可好?”诸葛亮并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主动与马良打招呼道。
“有劳孔明挂念。”
诸葛亮在荆州可称得上是朋友的,没几个,主要还是诸葛亮自身眼光高,对待俗人一向不愿搭理。这一点就比不上司马懿,三教九流他都能处的不错。能入诸葛亮眼的,马良算是一位,算上马谡、孟建、崔钧,四人合称卧龙四友。
不过眼下五人各为其主,还留在刘备身边的就只剩下一个诸葛亮。马良、马谡是因为反感刘备的屠城之举,失望而去,而孟建则是在去南蛮联络南蛮王孟获时被汉军生擒,这三人诸葛亮都不回去计较他们的离去,毕竟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唯独崔钧,诸葛亮直到现在也不愿意原谅。
别的人要么走时打声招呼,要么失手被敌所擒,唯有崔钧走得不是那么光明磊落,打着回乡祭祖的名义一去不复返。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觉得留在刘备这里没前途,打算另寻明主,这可以理解。但为了方便离开就陷人于不义,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虽然后来崔钧使人来说迫于家族的压力不得不离开,可诸葛亮却并不因此就原谅了崔钧。
老友重逢,虽然如今各为其主,但却并未影响彼此间的友情,马良略尽地主之谊,接过了接待诸葛亮的任务,而诸葛亮在高兴与老友重归于好的同时,也想要借机探听一下朝廷是否真的有意罢兵,毕竟眼下的形势对朝廷有利,曹操失败,朝廷已有余力对付其余三家诸侯。这时候同意谈和,诸葛亮怀疑这其中的诚意。
马良比较老实,是真拿诸葛亮当朋友,对诸葛亮的试探也没察觉到,可马谡就比较不好糊弄了。当初马良兄弟投奔了刘备,马良独当一面,马谡则被诸葛亮留在身边帮手,二人相处的时间要比马良久,对诸葛亮的为人,马谡也比马良更清楚。
马谡没有当着马良的面拆穿诸葛亮的把戏,好歹也是当初自己最佩服的人,不好不留几分颜面,但等马良回去休息,就只剩下诸葛亮和马谡的时候,马谡便把话说开了。
“孔明兄,此番朝廷同意罢兵没你想得那么复杂,究竟原因只有一个,当今天子乃是仁厚之君,不愿百姓受苦。我可以告诉你,不久之前凉州发生蝗灾,为了保证凉州的百姓不受蝗灾的影响,朝廷对外的兵事自然需要停一停。”
“……幼常,对不住。”诸葛亮沉默片刻,面露惭愧的说道。
“孔明兄不必道歉,你我相交甚厚,这种本来就藏不住的事情,说与你知也并不是什么大事。只是我兄长待人宽厚,你这么做的确有点不合适。而且孔明兄,我实在不知你为何到了此时还要力保那刘备?那刘备虽有荆南、交州二地,但观现今天下形势,他迟早会被朝廷所灭……”
“幼常,尽人事,听天命。岂不闻忠臣不仕二主。”诸葛亮打断马谡的话道。
“……好吧,既然你执意如此,那就权当我没说。孔明兄若是还有什么想问的,不妨直接问我,我会捡可以告知的说。”马谡也知道诸葛亮不是自己三言两语就能劝说的回心转意的,遂转移话题道。
诸葛亮对此倒没客气,套话也是很累人的,既不能让对方察觉又要弄到自己想知道的事情。既然马谡肯说,诸葛亮自然乐得轻松。当然马谡说的是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