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应激的一般概念
测试广告1心理应激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伏魔府 www.fumofu.com适当的心理应激不仅可以提高机体的警觉水平,而且可以提高人们适应生活的能力,促进心身健康。然而,突然、强烈或持久的心理应激既会损害人们的社会功能,又会降低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力,造成许多疾病的易罹患状态,从而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导致精神和躯体性疾病。
一、应激学说的由来
应激(stress)一词源于拉丁语strgere,意思是“用力地提取”或“紧紧地捆扎”。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和“straisse”等形式出现,含有“困苦”或“逆境”等意思。在现代英语中,应激的通俗含义是“紧张”或“压力”。“应激”一词由坎农(on)在125年首先使用,他观察了在实验条件下暴露于寒冷、缺氧和失血中的个体出现的战斗—逃避反应(fight-flight rea),认为这就是个体处于应激情况之下。他的工作是塞里应激概念发展的重要基础。加拿大著名生理学家汉斯·塞里(hans selye)于136年首先把“应激”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根据对动物和人的大量理论实验研究结果,塞里提出了著名的应激学说——塞里学说。塞里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向它提出的各种要求做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所谓非特异性反应是说各种各样的不同因素都可以引起这种反应,它表现为一种特殊症候群,塞里将其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gas)。综合征的全过程可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首先是在任何时候,机体受到任何刺激都会诱发机体内变化,以实现动员自身进行防御的阶段,就是警觉期(或叫唤醒期)。随之,被唤醒了的机体出现肾上腺分泌增加、心率和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适应性反应,称为抵抗期。这种抵抗如果有效,机体就重新平衡稳定,如果刺激过强或持续过久,机体适应能力被耗尽,健康受损,就进入疾病状态,即耗竭期(或叫衰竭期)。塞里的应激适应学说对人类健康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但在当时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过分侧重于应激生理反应的研究,忽略了应激对心理过程的影响。为此,许多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应激作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应激的心理学理论,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在应激中起重要作用。它们既可作为应激源,又可成为机体理化或生物应激活动的中介环节。
二、应激与应激源
(一)应激
应激也有人称之为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紧张状态、心理压力等。
一般认为,应激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反应。当人们的需求与满足这些需求的能力不相适应或者说发生矛盾的时候(这也可能来自识别和判断上的问题),心理上就会出现不平衡。如果这种情况是轻微或短暂的,可以迅速得到调整,但如果这种状况十分强烈或持久,必然要出现心理应激。
应激是一个动态过程,它包括应激源、应激反应、整个应激系统的各种因素间的互相影响以及动态过程各阶段的反馈作用。
(二)应激源
凡是向有机体提出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源,也可称为刺激源或刺激。应激源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其性质、强度、频度、数量、持续时间、突发性、新颖性、可预测性及多种应激源的协同程度。
应激源在自然界和社会环境中大量存在,按应激源的性质可分为五类(1)生物性应激源,或叫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理化与生物性刺激物。如高温、噪音、疾病等。(2)自然性应激源。主要指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地震等。(3)文化性应激源。指要求人们适应和应对的生活和文化方面的因素。(4)心理性应激源。指人们头脑中不切实际的预期、不祥预感、工作压力以及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遇到的冲突,在满足基本需要和愿望过程中所遭受到的挫折等。(5)社会性应激源,指那些造成人生活风格上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适应和应对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事件,例如政治动乱、战争、升学或就业、结婚、离婚等。
三、心理应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