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二百五十六章 蓝玉返回
更新:09-20 05:33 作者:小耳朵是只猫 分类:军事小说
修桥铺路,整理河坝,这些在古社会,都是不赚钱的买卖,甚至在朝廷眼中,这都是赔钱,而且一赔就赔的底掉的那种。
道路的铺设,河坝的整理,防洪防汛工程,完全要朝廷力承担,所有的物资原料,都是朝廷一手操办采购。
完全的自费修建。
不单单是物资的问题,除了受灾地的百姓,会自发组织起来心甘情愿的服徭役外,其他的大量民夫,匠户,那都是要朝廷自掏腰包给付工钱的。
这么一个,只有无限投入,丝毫看不见半点产出的工程,成本往往非常重要,成本低的话,朝廷可以一鼓作气,快速解决。
一旦成本过高,朝廷不会放弃是不假,咬着牙硬挺着也要干完。但明显,成本高了,户部的钱不够用,无论是物资的调拨,民夫的数量。
都会造成这种赔本赚不到吆喝的工程,效率直线下降。
郑赐道:“这个,造价的话,主要是材料的运输,还有就是工钱的开销了。制造水泥的原材料,遍地都是。”
“如果真的要大规模量产的话,就要在城外建造一个水泥作坊,并且向普罗大众招商,让他们去采集水泥原材料,当做工钱收购。”
“如果要详细说的话,这个水泥板,一丈长,两尺宽,六尺高的水泥板,造价是八十贯宝钞。如果大规模生产的话,价格还可以压低到七十五贯宝钞片水泥板。”
郑赐面色平静,随口说着。
只是方世玉陷入沉思中,目光凝滞。
虽然他知道郑赐说的这个比例究竟怎么样。
但眼下这个时代,一丈的度量也就是三米一二左右,汇算下来,眼前这一块水泥板的总面积,已经相当于一点七五左右平方米了。
如果价格能压缩到五贯宝钞一块,仔细想想,真的不算贵。
大明的粮价持续压低,虽然百姓买粮食还很困难,但那也是因为江南绝收造成的,一旦江南复产,粮价就会自然回落
然而,脑海中回忆着,方世玉开口道:“赣江全长多少??”
“大概,有一千五百里左右吧,不会超过一千六的。”郑赐耸了耸肩,对方世玉的询问,心中摸不到底。
点了点头,方世玉道:“一千六百里的距离,赣江还只是个贯穿江西江东的长江支流,就目前这个水泥板,想要控制赣江,需要近六十万块?”
“这么一算,一块八十贯钱,十块八百贯,一百块八千贯,十万块水泥板就是八百万贯宝钞,六十万块就是四万万八千万贯宝钞?”
六十万贯宝钞,按照官方给出的白银兑换宝钞比例,两黄金二十两白银,一两白银一千贯宝钞。
也就是不足五万两白银的价格吧。
可这五万两白银,在方世玉这里不算什么,但货真价实的五万两白银,整个大明,没有几个人有这么多的现银。
毕竟市面上流通的银子,已经有近半的数量进了国库,然后又被方世玉用内帑的宝钞,换去了内帑。
整个内帑,存放的白银已经超过了大明市面上的宝钞流通总额。
从境内搜刮,抄家所得,内帑的记账,洪武二十二年到洪武二十五年,四年的工夫,内帑的真金白银翻了三倍。
黄金一千四百万两,白银五千六百万两
又经过方世玉用宝钞的搜刮,内帑到底有多少钱?方世玉没去看过,但账面上写的,最后一次朱高炽入库的金银。
总额达到了,黄金两千八百万两,白银九千四百三十万两。
这些钱都哪里来的?
朱元璋贡献了一部分,宝钞贡献了一部分,东胜神洲贡献了一部分。
而内帑的钱,却又过于特殊,相对而言,方世玉是不愿意让这笔钱流入到境内的,如果将内帑的金银足额印刷发行的话。
势必会造成大明的货币在境内严重贬值。
相对而言,内帑只能充作最后翻盘的可能,重塑秩序的真金白银…
可是话说回来,赣江那条河,想要控制它,就这水泥板的质量,高度,能力,一层肯定不够。
仔细算算,单单江西一面,至少就要按照四万万八千万贯宝钞进行五倍的投入,说不定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