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六六七章 割袍(上)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军事小说

    这么讨论下来,钱肯定是要给的。

    但给完钱之后,还要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否则,这件事就没完没了。

    今天拿这个来说事,“勒索”个百十万两。

    明天没钱了,又拿这个来说事,再“勒索”个百十万两。

    这还了得?

    兑钱,倒是小事。

    便是再兑个三五百万两,这些人也兑的出,关键是凡事总得有个尽头才是。

    盐商们对这种事可谓是经验丰富。

    经常有人来投靠他们,就类似于门客。然后有些人吧,今天写个对联“卖”给盐商换点银子、明天写个福字“卖给”盐商换点银子。

    有点类似于冯谖,今天嫌没鱼吃了、明天嫌没肉吃了,谈剑高歌要回家。

    要不怎么说战国四公子不是谁都能当的呢?

    这些盐商的态度就非常明确,遇到这种给脸不要脸的,就直接让他滚蛋。

    不然就是个无底洞,非要缠死你。

    虽说要的少,也就个三十两五十两的,但却知这种事不可长久,越长久越蹬鼻子上脸,日后欲壑难填。

    此时盐商看待皇帝,大概就是类似这种的感觉。给的太痛快了,说不得明天就得蹬鼻子上脸。

    现在就觉得刘钰是来要钱的,是来替皇帝讨饭的,这钱就不能不给。但给又必须要有个说法。

    盐商们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今日只能先散了,叫众人回去后纠结那些心腹幕僚们,好好想想办法。

    盐商们一个个在江南文人的眼中,那都是“乐善好施”、“宅心仁厚”、“风雅大量”的。


    比如一些盐商专门造的庭院、景观、引以为流觞曲水,时不时就邀请各路文人来此聚会,作诗。

    有些人书法好,就资助他们银钱,让他们抄写十三经。待抄写好了,就送与达官贵人,将人引荐出去,之后自有回报。

    有些人文采好,就专门创造作诗词赋的机会,还专门出钱给这些人刊登诗集。

    当真是做到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应该说,刘钰的评价是没错的。在明末大乱、江南庄园主经济被摧毁的背景下,这些盐商的存在,客观上延续了明末江南的文艺繁荣。

    搞艺术创作的,得有人养着;某种程度上讲,其实欧洲的博物学之类的大发展也有些类似,前提都得是有钱有闲。无非是方向是的区别罢了,这年月,没钱没闲,别说什么文艺创作了,买几张画画的宣纸买得起不?

    不过,这样的文人并不是幕僚。

    文人是讲风骨的,真正投靠做幕僚的很少,幕僚某种程度上讲,是有主仆之分的。

    幕僚、清客、文友,是三个不同的档次。

    真正依附这些盐商生活的幕僚,可能不太精于诗词歌赋,但一些实用性的诸如算账、出主意之类的技能,还是不错的。

    但饶是这些幕僚有些实务上的本事,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

    这里面始终有个绕不过去的坎,便是虽然看上去,皇帝的行为和要饭的没啥区别,但实际上区别可大了去了。

    皇帝能叫你掉脑袋,而要饭的最多晚上拉一坨屎甩你家窗户上。

    一众幕僚也给不出什么好办法,只把大盐商扬州这一支的、郑玉绩的长兄郑玉绪弄得着急上火。

    正上火间,下人来报,说是有人递来了拜帖前来拜会。

    来者姓吴,字敏轩,名敬梓,颇有才名,之前亦曾在郑家小住过一段时间。

    那时候郑玉绪兄弟的父亲还没死,恰得了一块太湖玲珑石,遂以此石为镇,修了一座藏书阁,号“玲珑馆”。

    收藏书籍不下十万,每天在此抄书的人不下三五百,春夏秋冬都要举行诗会,结交文人。

    许多穷酸文人也来蹭饭,他也一并招待,并不驱赶,文人皆称其为“小孟尝”。

    那吴敬梓,郑玉绪也认得。祖上也曾是跟着前朝永乐帝起兵清君侧的武官,得了个世袭的骁骑卫的官。日后家道旁支转为科举,亦出了不少人才,家中亦曾富有数万金,后诸多原因家道中落。

    昔年郑玉绪的父亲活着的时候



第六六七章 割袍(上)  
相关:    绿龙博士  暗黑野蛮人降临美漫  大梦王  极道武学修改器  此刻,我为华夏守护神  
下面更火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