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九十二章 权轻而言重
更新:09-17 02:16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军事小说
刘钰心道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反正自己要做的事,又不靠军权。
对日一战,现在还未开始,但在刘钰看来其实已经结束了。
战争的目的,除了经济上的、政治上的,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顺军改的深入和完成。
在刘钰看来,这一战对大顺而言,单就其战争学意义而言,不亚于普法战争。
老毛奇率先发现了铁路在战争中的作用,利用铁路完成了快速动员和快速机动。
大顺则算是在东亚,率先发现了海军不是水师,可以利用海军进行低消耗补给和快速机动。
这才是真正战略上的意义,一旦成功,将会直接打破大顺这个千年陆权国对大海的恐惧,扩张方向也必然会走向大海。
经济重心本来就在东南,打日本的补给消耗,其实比从京城出兵打到张家口还低,因为京城不产粮,粮食也是从别处运来的。
海军通过夺取制海权,彻底把战争主动权抓在手里,用有限的兵力,靠机动性在战役中始终确保以多打少。
现在皇帝提及这个问题,刘钰还是老调重弹。
“陛下,所谓才俊二字,臣以为重了些。海军军官,多数不过是中人之姿。只是他们比别人更早知道海军的意义、更早知道一些外藩之外的局势。就像是臣与人决斗,别人苦练剑法十年,臣掏出火枪,则能胜之;若此人苦练火枪十年,臣岂能胜?”
“是以,臣早就希望枢密院里加入一些精通海战的参谋,而这些参谋所要学的,也要比之前更多。”
“还请陛下开地理、天文、经济等等课程,军校中择其优秀者入枢密院实习如文案、绘图、谍报等,三五年后入军中任职以熟悉军伍实际,再调回枢密院任职参谋。”
他始终在说,不管自己,还是海军那些最早睁眼看世界的人,全都是一群三四等的人才。
而三四等的人才却能谋划出朝中难以谋划的事,不是因为他们聪明,只是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了。
海军知道海军是海军而不是水师,海军参谋们知道倭国的封建制、大名不齐心、赋税过高等等情况,所以可以在战略上做出不一样的谋划。
朝中那些大臣,哪一个都是人杰,能在千军万马中杀到殿试的,随便一个最起码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胜于第一批从良家子小圈子里招收的军官。
越是这样说,越是证明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可以产生一种降维打击的效果。
所以,新的思路、新的学问,其意义也就更加重要。
对刘钰的这种老调,皇帝已经不止听了一次,直到这一次伐倭之战的海军自己搞定了战略之后,才算是真的理解刘钰所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旧时代的人,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作战战略,尤其是大顺将来的战略方向只能南下的大环境下。
此时皇帝的心情很是轻松,庙算已然全胜,剩下的无非都是细枝末节。
十余年来,最紧张的那一次,算是收复西域的时候,允许刘钰前出诱敌决战那一次。
比之现在,那一次要惊险的多,也紧张的多,而那一次既然胜的如此轻松,这一次皇帝更是浑不在意。
说是执掌对倭战事,可对倭战事的细节没谈几句,倒是说起来了这些看似与战事无关的事,看的一旁的卢挚垒有些晕头转向。
于是进言道:“陛下,这枢密院权责事,应在伐倭之后再议。倭国虽弱,却不可轻敌啊。”
皇帝大笑道:“枢密院权责事,本就和伐倭之战息息相关。若如后勤补给,囤积粮草、仓廪调动数目,那是天佑殿、户政府的事。但如何把辎重补给运到军中,那便是枢密院的职责了。”
“既有职责,便要成制度。以往出征操办粮草,必要一大将功勋负责,如今多有改变,实不必要遣派大将功勋压阵。”
“海军之中才俊不少,鹰娑伯当速速拟一名单。一则调派一些人来往枢密院任职,二来这后勤补给运输协调,也需有人负责。”
“日后,定战略、备绸缪、规训练、辎重运输,朕以为皆该由枢密院负责。”
“胜倭,若壮汉殴三岁小儿,胜之不足喜。”
“借伐倭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