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秘术 第三一七五章 三件重器
更新:02-04 23:27 作者:北域神灯 分类:都市小说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盛赞秘色瓷的传世七绝《秘色越器》诗,也是迄今发现对秘色瓷最早的文献记载。
首句“越窑开”说明秘色瓷的诞生地为越窑。
越窑是中国青瓷最重要的发源地和主产区。
东汉年间,这里从陶器到原始青瓷,后来又完成了从原始青瓷发展到青瓷的历史过渡,这在世界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由于这一带战国时属越国,唐时改为越州,“越窑”因此得名。
越窑青瓷经过不断发展,晚唐、五代时达到鼎盛,衰败于北宋中期。
陆龟蒙所谓的“越窑”则主要是以今天的江浙上林湖为中心的上虞、宁城等地,此范围中已发现古窑址近200处,是唐、五代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区和贡窑所在地。
法门寺出土的那批秘色瓷从造型、胎釉特征和装坯方法上,都表明应是产于这一带的越窑。
不过让人惊讶的是,武田晴子拿出来的这三件秘色瓷竟然也有类似的特点,就连上面宫女墨迹都十分真切。
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是张天元拥有鉴字诀,只怕今天还真要被这小日本给忽悠了。
深吸了一口气,张天元看向了武田晴子,直接将三件所谓的秘色瓷当着她的面摔碎了。
“我很佩服你们日本的仿造技术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可赝品就是赝品,它们是无法与真品相比的,看起来你们很没有诚意啊。”
听到那瓷器响亮的碎裂声音,德川天眼也惊讶地从病房里冲了出来。
看到地上的碎片,他感觉心里头在滴血。
虽然这三件东西是仿品不错,可那却是他们经过了无数次实验最终才成功制造出来的秘色瓷啊,居然就这样被摔碎了。
“佩服,张先生是怎么看出来这三样东西是赝品的?”
武田晴子没有死皮赖脸地说那是真品,因为在张天元面前,她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哼,你们只知道仿造秘色瓷,却永远无法仿造出其精髓。”
张天元冷哼一声说道:“入唐后,北方瓷业白瓷占先,青瓷的江山则在江南大放异彩。
越窑的发展最终成就了秘色瓷。
自唐中期起,秘色瓷如同罩上面纱的美人,让后人辨不清真实的面容,直到法门寺塔基极为偶然的发掘,才让困扰了国人千年之秘色真相大白于天下。
古越国之越窑应是以地名最早命名的窑场,唐朝人就已亲切称之。
‘九州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人陆龟蒙灵感突发的一句话,传诵了千年乃是越窑的幸福。
可越窑的幸福还不仅于此,茶圣陆羽还将其夸奖并奉为至宝:
‘邢窑类银,越窑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窑类雪,则越窑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窑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这种赞誉,在陶瓷史上并不多见。
陆羽以一个文人敏锐的文学感受,清晰地将玉比银,将冰比雪,高下智者自明。
白瓷在唐代的科技含量大大高于青瓷,有‘盈’字款的皇家百宝大盈库入选为证。
但陆羽站在南方文人的立场上,以用茶为原则,抑白扬青,是他的高明之处。
陆羽这番话,传播甚广凡对陶瓷史稍有了解的人,不可能不知此句。
早期的越窑仍为青中闪黄,故宫博物院所藏执壶即为例证。
唐中期之前的越窑,还没能摆脱早期青瓷的自由色系,烧造条件被动地决定着瓷器的颜色。
唐中期以后,越窑质量大幅提高,明显地看出工匠对越之青已能有效地控制。
晚唐至五代,应是越窑瓷的最佳时期。
陕州法门寺的十三件秘色瓷,“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
放在一个大盒子内,各个与当年置藏时的《衣物账》吻合。
只有一件单方在门口,是一件八棱瓶,与秘色瓷比较,无论胎质还是釉色,与记录在案的十三件无异,亦为秘色。
唐人严谨的工作态度,使我们不再漫无目的的寻找,而是将秘色瓷的标准色印入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