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明 第十一章 运河街
更新:08-10 17:32 作者:姐姐不要停啊 分类:军事小说
“这汉子是鲁北口音,不像榆贼呀!”
正闹得不可开交,忽然人群中有人插了一句,嘈杂的吵闹声似乎突然顿了一顿。
开口说话的正是赵山。他原本不想多事,再说,以他如今境况,几乎是赤贫阶层,也没有惹麻烦的资本;不过他冷眼旁观许久,看那汉子被打得太惨,实在看不下去。
“俺听着也是鲁北人,怕不是贼吧?”有人出言附和道。陵县在鲁北,榆园军的活动地域主要在鲁西南的范县、曹县一带,两地的口音并不一样,本地人能听得出来。再说,看起来这汉子带着老娘从鲁北一路逃过来,着实可怜,既然有人出头,有些尚存同情心的便七嘴八舌说好话。
“哪个贼囚说话?”那军爷见有人出头,扭头朝人群看来,双目圆睁,瞪得如同铜铃似的。
“三爷容禀。”赵山叉手行礼,“这汉子有把子力气,安顿下来,那还不得好好孝敬三爷这等贵人!?”
“是啊,这小舍说得在理!”旁边有个妇人帮腔。
“那汉子,赶紧给三爷见礼,等攒下钱给三爷备上四牲五礼,逢年过节的都要孝敬!”一个花白胡子老头摸着下巴嚷起来。
“夏老先说得有理,那汉子,赶紧的!”顿时,旁边有人起哄。
赵山趁热打铁,加紧劝说;他来此地已有两月,知道本地的内情。运河街居民乃是济宁城底层中的底层,生活着小贩,纤夫,乞丐,骡夫,脚户,其他还有逃兵逃夫,打手,娼*妓,小偷,算卦的,说书的,骗钱的,收份子的,可谓世间百态,应有尽有。这些人生存在大明体制内与流民之间的夹缝中,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是稍有权力者的压榨对象。
像今天这种事,其实并不罕见。那个叫“三爷”的兵丁算不得什么大人物,不过是城防军一个小把头,大点的油水压根就没他的份,早被军官们瓜分殆尽,也就榨一榨更底层的人罢了。
此时众人一起帮腔说着好话,这三爷既有里子,又有面子,兼之这汉子刚来,显然榨不出什么油水,于是便就坡下驴,吆喝一番,威风八面地大踏步去也。
“那汉子,找个活干,赶紧的!别把老娘饿死了。”花白胡子的夏老先临走时丢一句话。众人见没有热闹可瞧,纷纷离去。
“恩公在上,俺给您磕头哩!”那汉子对着赵山就跪下。
“我就一杂货铺子的伙计,甭腌臜我。”赵山见不惯别人对他磕头,扶起来说道,“夏老先说得对,赶紧找个活干。”他对本地颇为了解,这里的人接近赤贫,不过这是大运河的枢纽之地,无数货物南来北往的,需要的劳动力可不少;肯卖力气的话其实饿不死。
站起来后,见这汉子比他高半头,骨架粗大,典型的山东大汉;只是瘦的皮包骨头,眼眶深凹,已经脱了型,便问道:“有吃的没?”
汉子闻言一怔,低着头不说话。
赵山苦笑一声,招呼着,那汉子背着老娘,跟他走进街边一家饭铺;这铺子简陋的可以,连名字都没有,四根木柱立在四角,顶上铺着草席,四面墙只有一面半,其余空着,唯一的好处就是光线好,吃着饭还能看街景。
点了两碗板儿烩面,粗瓷碗乘着,满满一碗,上面撒着香芹小笋,虽然没有肉,但是分量足,有劲道,吃着喷香。就是贵了点,两碗加一块二十文钱,他平时可舍不得吃。
汉子喉头“咕咕”响了几下,却没忙着吃,给他老娘喂了点汤汤水水,然后“呼哧呼哧”地吃起来;赵山见他饿得厉害,把自己碗里的面拨出一半给他。
他几口吃完,放下碗说道:“你下午去会通闸那边看看,找个活干吧。济宁城靠运河吃饭,卖点力气的话饿不死。”转头一瞧,汉子和老娘身上还没衣服穿,现在已是十月中旬,天气转凉,两人的皮肤冻得有些发青,便取出褡裢,这是他的钱袋。
他来自后世,知道此时乃是小冰河期。北方活不下去的百姓成千上万,往南方逃荒者众多;这汉子带着老娘一路跑了几百里路,不是那么容易的;他也曾想过,带着二婶她们娘仨跑江南去,那里活路多,可惜如今大明处处烽火,只怕到不了地头就变成饿郛,运气差点的变成两脚羊也不稀奇。这汉子做到了他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到这里再冻死……可惜了!
俗话说:好事做到底。来此两月余,月份子不过三钱银子,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