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头三尺有黄仙 番外——木头橛子钉死人
更新:12-20 14:45 作者:六零流光 分类:科幻小说
我姥儿的老家在冀中平原,电影《地道战》中的高家庄、马家河子和赵庄离她出生的庄子也就二十多里路。因为逃荒年才举家迁到东北。这个过程曲折离奇,包括我姥儿在清华和北邮食堂当临时工的奇遇,回乡夜路上见到的桥头白影,出门前被一个人影吓死的邻居长辈,灶坑里纵情嬉戏的两条过丈青蛇,荷枪实弹的一队民兵不敢进入的屋子,山海关惊魂一天等等,数不胜数。这些我以后都会在正文里慢慢向各位看官讲述。
不过,现在是番外时间,咱就先说点和主线实在靠不上关系的事。
虽说在东北生活了几十年,我姥儿还会留有一点冀中口音。就好比说,她曾经教过我一首数手指头的儿歌:“大拇哥(大拇指),二拇王(食指),中指,太阳(无名指),小五儿(小指)”在我姥的口中会念得非常合辙押韵——
大麦哥,二麦王,中指,太阳,小五文儿——特别是小五文儿,音调往上走,说不出的俏皮。
我小时候是听着我姥儿带着一丝淡淡关里方言的故事长大的。
在她的故事中,有许许多多的狐鬼仙怪,也有最朴实的善恶曲直。可以这么说,相信好多人都和我一样,随伴一生的事非观最初就是建立在儿时所听到的种种故事中。
从小我就立下过一个志愿,长大以后,一定要把我姥儿给我讲过的故事都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随着年龄的增长曾经的志愿却被慢慢抛到脑后。直到有一天,我赖在我姥儿身边缠着她为我重温儿时旧事的时候,她却无奈的摇了摇头,说:“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喽,都记不住了……”
于是,我觉得我应该动笔了。
当然,大多数的故事我也记不太完整了,需要加点想像整理加工,而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却一直记忆犹新,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我想等我讲完了,各位看官们估计也就理解了。现在想想,这个故事还真有那么一点重口味。
好,咱们言归正传。
故事的时间年代历史背景已经无从考证,咱们就挑重点的说:在一座乡下的小村子里,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带着两个儿子。这家人虽没有什么大富大贵,可也算衣食无忧,有几亩田地和耕田的骡马牲口。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小康。
老两口的大儿子聪明伶俐,心眼活分。小儿子比较朴实,不爱说话,更不爱争锋夺宠,反应也没有老大快,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老二是个傻子。
转眼间老大便到了娶妻生子的年纪,老两口张罗着给说了一门亲事,在邻村找了个媳妇。老大打娶回媳妇,就长起了自私自利的小心眼,再加上媳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两口子没事就挤兑老二。生怕等有一天老两口百年之后,这个傻子弟弟会落到自己手上成为累赘。
没过两年,老两口相继过世。等丧事都操办完,老大和媳妇把老二叫到一起商量分家的事。
说是商量,其实纯粹是老大两口子霸占了爹妈留下来的财产。分牲口的时候他们两口子自己留下了骡子和马,把家里的猫和狗给了老二;分房子的时候又将老二撵到了村口一间小柴房里,只给他大道边种啥啥不长的两垄荒田;而且在整个分家的过程中,压根儿就没跟老二提钱的事儿,老大两口子把爹妈一生留下的积蓄全都揣进了自己的腰包。
分家分了一溜十三朝,傻老二基本上等同于净身出户。不过既然他傻,也就没跟哥哥嫂子计较这些得失,自己一个人领的猫和狗来到村口这间柴房里。
要说柴房是家徒四壁还不至于,至少院子里还堆着锄头爬犁等几件锈迹斑斑的农具,门口还长着一棵碗口粗细的柳树。
分了家之后,大哥大嫂有滋有味地过起了日子。老二虽然傻,但他也明白,想活下去就得吃饭糊口,光埋怨没有用,索性把院里的农具收拾收拾,便下自己的两垄地里耕田去。
这块田地从来也没人拾掇过,土里砖头瓦块的什么都有,没有大牲口光凭人力的话根本没个打理。傻老二用他的傻心眼子思来想去,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分家的时候把猫狗当牲口分给我了,那我干脆就拿猫狗套上爬犁耕地去吧!
想到这儿,他还真把爬犁套在猫狗身上,自己又拿了一根赶大车的鞭子,下地耕田去了。跟着傻老二身边的小猫小狗也给力,既不挣扎也不叫唤,老老实实和傻老二拉着爬犁就在田间来回走。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