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文娱:我的好妹妹遍布全世界 第60章 电影改革与上课(求收藏,追读)
更新:10-10 17:37 作者:寒火乍起 分类:其他小说
一个月前,也就是黄文彬他们在江门拍戏的时候。
燕京前门一个卖大碗茶的陈姓老大爷,忽然实名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
这封信写得很朴实,内容也不复杂。
陈大爷是个资深电影迷,从50年代就开始看电影,到了痴迷的地步,也经常带家人看电影。
1977年电影院一解禁,他就带着全家去看电影。
很快,他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国内的电影看来看去都是那几部,拍来拍去也就那几个题材。
在引入几部外国片子之后,他的孙子彻底迷住了,根本不看国内电影了,还说国内电影没意思,完全没什么好看的。
老大爷当即悲从中来,以前国内电影可以是拍过无数好片的,怎么现在越拍越回去了。
他没什么文化,找不出来原因,只是奇怪为什么各大电影制片厂,拍起电影来都小里小气,完全没有当年拍《渡江侦察记》、《地道战》以及《上甘岭》的气魄,甚至连《早春二月》、《李时珍》等这类片子都很少了。
《中国青年报》的社论倒是直截了当,把矛盾对准了僵化的电影制度,尤其是统销统购的政策,中影把成本控死在了七十万以内,统购的价格又控死在了九十万以下。底下的电影厂想生存,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降本增效,拍出来的电影能好看才怪。
这篇报道一出,直接引起了轰动的效果。
短短一个月,中国青年报就收到了数万份读者来信,都在说国内电影的问题。
甚至各大电影厂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北影厂厂长汪洋只得拉上其他几大电影厂的厂长,去找中影公司谈判。
这事闹得挺大,高层都进行了密切关注,勒令中影必须尽快且妥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黄文彬回到燕京的时候,谈判刚好进入了尾声,估计很快就有一个明确的结果了。
黄文彬知道这事的时候,还挺惊讶,如果他没记错的话,历史上的电影改革是从1983年左右开始的,没想到现在提前这么多。
这位叫姓陈的老大爷,究竟何方神圣啊,居然能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很多报纸都在找这位陈大爷,但是始终没有人找到过,《中国青年报》也始终不说。
倒是前门的大碗茶,生意越来越好了。
当然,这些事情跟黄文彬也没有多大的关系,他先回了一趟电影学院,找班主任司马兆盾销了假。
“戏拍完了?”司马兆盾今年41岁,身形瘦削,面容清癯,上唇留着稀疏的胡茬子。
黄文彬点点头:“拍完了,后面需要去配下音,可能还得请假。”
“那是小事儿。”司马兆盾笑了笑,“虽然你很优秀,写的剧本连大导演看了都赞不绝口,但是你的功课确实落下不少,接下来的半个月,我亲自给你补补课,把成绩提上来,至少考试得过。”
黄文彬道:“谢谢老师。”
“需要休息一两天吗?”司马兆盾问道。
黄文彬想了一下,发现自己的精力还行,说道:“不用了。”
“那去上课吧。”司马兆盾摆了摆手,“他都在放映室。”
黄文彬点点头,然后来到了放映室门口,悄悄推开门,蹑手蹑脚地走了进去。
燕京电影学院每星期起码要看四场电影,有时候一天内会连续看两场。
后世有位78级的导演系学生统计过,他们四年一共看了780多部电影。其中有一部分是所谓的内参片,比如今天看的这部《罗马之战》。
这是“原声片”,也就是没有经译制片厂的配制,而是有专业人员,在放映影片时,直接对观众地进行同声传译和讲解。
今天负责翻译和讲解的人叫陈景亮,此时他是中国电影资料馆资料处的专职翻译,未来会升任馆长,还是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的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