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不一样的大明帝国 第111章 学习之路
相反,若是按照李增之原先所愿,继续追求学习之路,李文忠深知其中的必要性,并未走这条路,而是通过争取获得了一项看似与其子心愿背道而驰的任务。
实际上,正是这份清晰的认知——即读书可能会使其儿子在政途中走得更顺,使李文忠迅速作出了制止此举的决定,以免误入危险境地。
如今,封号为曹国公的李文忠站在朝廷之巅。
在权力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他意识到持续扩权最终会导致权势过度集中、甚至走向不利的局面。
特别是当发现两个儿子均非平凡人物之后,李文忠内心更添了几丝担忧,希望两个儿子能够实现他们的抱负。
然而,亲历了国家崩溃的他深知现实的复杂性和矛盾,尤其是在追求私利时与家族利益可能存在的冲突。
在经过一系列权衡之后,李文忠坚决维护了自家的原则,而面对儿子们的愿望和决定时,他也明智地做出了适当的让步,既保证了父子情分,也保持了自己的决策权威。
尽管他仍然希望儿子们的理想与志趣能够得到实现,但经历了无数政权起起伏伏的历史沉痛教训之后,李文忠对此抱有一份更为理性的认知——世间并非总能将个人追求完美融入家族整体的发展轨迹。
面对此局面,双方达成一种默契,共同寻求既符合儿子们成长需求,又不违背家族长远规划的方向。
最终,在坚持原则与适度调整之间寻找平衡,朱元璋和李文忠的关系在尊重与包容中得以延续和发展,为后来的故事铺垫下了一段充满智慧与深情的关系篇章。
在他李增枝没有被直接责罚的情况下,实际上皇帝只是间接考虑了后果——一切都让他自己承担。
于是当看到父亲为他的过失铺垫了一个撤退之路,他内心虽然并不乐见,还是选择听从安排,接受了这千户职位的职责。
尽管以名义来说,他是码头驻军的一方指挥者,但实际上,这支部队的地位并不重要。
加之,他作为千户,也只是形式上的领袖,并无实权管理一千人的重负。
因此李增枝日常少去驻地码头,更多的是沉浸于原定读书的目标。
江浦县码头驻军看似有“千户”,但其实只负责一百多个士兵而已,这符合江浦作为大明朝心脏地理位置的战略需要。
在采石矶周边已驻扎着精锐的明朝禁军,若有紧急事件,更不是这些守卫码头的部队能够承担起的任务。
况且,码头事务由本县的官员管理,在税务上接受朝廷 ** 机构监督,无需军队涉入太多事务。
在这种情况下,李增枝毫不犹豫地成为了袖手旁观的角色。
得知江浦县城突然出现大规模民众聚集之后,他正在大学士宋濂家里学习。
开始时得知情况后并没有立即行动,而是跟随传递消息的仆从中途停止,因为他正处在追求学问的绝佳时机。
宋大人讨论学问的精深之处,这等学习的良机不应因地方琐碎事务而轻易错过。
因为对他这样的千户而言,民众若真能干出 ** 官员的事情,自然是有专门处理此事的人员,不必他亲自介入。
知道杨县令管理下的县衙拥有自成一套的暴力机制,表面上看似县尉数目不多。
实际则是除去县令宠信的几个心腹之外,还有大约二十个负责维护秩序的县吏,再加上城里的少量守军。
一旦事发,首先发挥效能的正是这些地方官员和军力。
除非民众行动尚未成功,或未向驻军求救,在此之前插手可能招致不满,留下怨念。
其中的道理在于,对于民众群起 ** 这样的问题对当地的负责人来说是非常棘手的。
因为这是他们必须要直接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如果事情在进一步发酵之前就能巧妙地引导百姓们退场,那么即便将来被送到县衙,他们也能找到为自己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