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仙记 第四百四十八章 仙人_页2
,出了人家李氏就没有几个上得了门面的。他们在燕氏跟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地位。燕氏父子如何行事,真的不用看他们的脸色。
至于说新兴起来的世家,说好听了那是世家,说不好听了,那都是看到燕城安稳,到燕城落户的爆发户。
上数几代都不见得祖宗是谁,他们有什么可坚持的。只要他们有燕氏父子需要的本事,他们就能在燕城立足,世家的利益跟他们关系根本就不大。
更别说还有一类人,那就是燕氏父子在扩大燕城底盘之后,地盘上的土著贵族迁徙而来燕城的居民。这么多年的通婚,文化通化之后,基本上那都是燕城现在的主流力量了。
这些东西融合在一起,看着很杂,很乱,可实际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都是绕着燕氏父子为权力中心的。
他们需要燕氏才能统筹分配各种利益。所以他们都自觉地维护着燕氏父子的权利与利益。
最重要的还是燕城环境好,没有战乱,不缺粮食,百姓安稳富足,没人愿意生活在战乱朝不保夕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燕城不会发生如京都那样的事情,燕城的权利都集中在燕氏父子身上,没人敢给这两位甩脸色。
寒门指着他们父子,世家指着他们父子,那是通化多年的异族更加的指着他们父子呢。
丞相大人把王上恼了,生出来挂冠的念头了,可想而知这得多严重,可惜王上那边怕是还在想着驻仙台呢,属相大人的心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
丞相大人这两年都暗搓搓的窝火,他堂堂大齐的丞相,那是什么地位呀。可这两年,他这个家族砥柱,竟然让一个旁枝的属相给压的抬不起头来。
他继承家族才干,能力能差过一个旁枝吗,追究根本那还不是这位王上不作为,让身边的臣子都跟着吃挂老连点建树都没有吗。叹口气走人了。
还不知道今日王上的话语,传到燕城之后,那边有什么反应呢。驻仙台哼。
燕城那边什么反应,什么反应都没有,燕少城主忙着呢,春天去鲁氏一趟,虽然招来了鲁氏女子,平添了许多的烦恼。不过收货也是有的。这不是给鲁氏那边的谷种,现在就到了收货的季节。鲁氏那边往平陵渡运送稻米四千担,刚好是燕少城主说的四成。
鲁氏那边高兴,就是给了燕城四成的收成,可他们留下的大米足够鲁地这边的税收同百姓吃食用度。
鲁地那边看着大米的产量,人人高兴地同时,也都吸了一口冷气,这燕城到底富裕到什么程度了呀。不过可以肯定不缺吃的。
燕少城主看着四千担的大米,也在估算着鲁地那边的情况,不得不说良田肥沃呀。比燕城不知道要强了多少,难怪人人都说燕城苦寒之地呢。
要知道燕城主虽然同鲁地达成了协议,可给鲁地的谷种,同燕城这边自己耕种的肯定是有区别的,可就这样人家鲁地打出来的粮食,根本就不比他们燕城这边差。
还有就是技术问题的差距了,燕城种植大米,都两三年了,各种技术都是纯属的,经验的,鲁地那边可不是呀。就送去几个人,随便指导一下,人家就这收货了。
让燕少城主心情有点急迫。鲁地不是不能发展,可不能发展的太快,至少不能在他燕氏没有在大好河山上面站住脚的时候发展起来,不然就凭人家这肥沃的土地,他们燕氏父子就给人家做嫁衣了,也说不定。
幸好他跟鲁地岸边的协议是三年,他提供谷种,鲁地那边三年内都给燕城四成的收成。有这四成收成压着,鲁地三年内还是无忧的。
现在燕少城主不怕京都那边的王上闹腾,就怕他不闹腾。
等到燕少城主带着四千担的粮食回到燕城的时候,燕城肯定是轰动的,不缺粮食,不挨饿那才是富裕的根本。
百姓们载歌载舞的,差点一年举办两次丰收宴。大伙都说,往外送了两年的粮食,终于往咱们自家城里送了一次。
燕少城主到新街那边的时候,脑子也都是蒙蒙的,他提出建立书馆间的立交桥,也就是石拱桥,大致什么样他心里是有数的。
他出发的时候,商户们自建的拱桥也都提上了日程。可他毕竟没有亲眼看过效果呀。
一路上百姓们都说仙宫,燕少城主还觉得夸大。可看到街道上面的桥上还有行人行走,还是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