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 第225章 几位徽商的难题_页2
更新:01-09 03:52 作者:富春山居 分类:玄幻小说
商业家族。
不过也正因为商人的地位如此低下,所以朝廷对于商业一向很少进行干涉,而是试图让商人们自己管理自己。
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即便是经济发达如江南地区,商人内部也还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小社会。每一种行业都有自己的行会,每一个地区的商人都有自己的同乡会。
这样的好处是,一旦官府想要让商人们出钱做一些公益事业,或是提高税收什么的,自然会有行会中的头面人物出头,为大家争取一些利益。
而出门在外的商人们,来到一个陌生地区经商时,也能得到同乡的照应,免得被当地的商人所欺负。
但是坏处就是,行会和同乡会牢牢的控制住了中小商人,一旦商业的份额被确定了下来,基本上其他人就会被排斥进入这一行业。
也就是说,商业竞争不仅仅是产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更多的是一种宗法制度下的利益分配。
像胡广元他们二十七家典当行,经过了艰苦的商业和人际关系的竞争之后,淘汰了其他地区商人和本地商人在这些江南大城中的典当业。
就如同当初别人阻扰他们进入一样,现在他们也能制定规则,不允许其他人进入自家典当行覆盖的区域内,同他们进行竞争。
胡广元他们设想的非常好,但是事态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典当行商人,几乎在银行刚刚成立,汪逢元就把目光瞄准了,扬州、苏州、松江、金陵、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宁波等江南名城。
同崇祯着眼于布局全国,把银行网点先在两京一十三省建立起来,从而构建起初步的金融网络,让大明的财富通过银行网络顺畅的流动起来不同。
汪逢元认为,首先应该让银行在最富饶的江南地区扎下根来,比起在全国范围内调动资金,在江苏、浙江、南直隶三地调动资金,成本最为低廉,时间最为短促,而回报也最为丰厚。
这三个地区大小城镇数百个,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就超过了3座,大明一半以上的财富都蓄积在这一区域。只要控制住了这里,大明中央银行就能迅速的成为一株参天大树。
汪逢元原本以为自己要花上一番唇舌,才能说服银行中,户部和皇帝的代表。但是崇祯虽然对银行的规划有一些想法,不过却无意干涉银行内部的工作安排,他要干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实在是无暇分心。
银行中的户部代表只关心,银行能不能及时的资金,好让户部名下的粮食系统正常运作起来。
至于代表皇帝的内臣,他们虽然是代表皇帝督促银行是否按照规划在发展,但是显然他们更为关心的,是银行能不能尽快盈利。
皇庄改制之后,宫内的进项就少了许多。虽说宫内名下的各个工坊盈利不错,但是那些盈利都被投入到了扩大生产中去了。也许过个几年,这些工坊都会成为下金蛋的母鸡,但是现在不过只是雏鸡罢了。
宫内的太监们无儿无女,如果没有得到外委的任务,就只能老老实实的吃那点皇粮。宫内的进项多了,大家手头就宽裕些,进项少了,大家也不敢抱怨,毕竟现在的皇帝可不是个好惹的。
汪逢元提出先在江南布局的提议,那些内臣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好,能想着尽快让银行盈利,这实在是忠心任事的表现。至于把其他地方稍稍拖后一些,那也不代表他们违背了崇祯的意思。
缓建不等于不建么,条件成熟的地方先搞,不成熟的地方后搞。这不就是陛下所说的,要用唯物论去指导我们的工作么。
在一番运作之后,大明中央银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便大幅度的向江南地区倾斜了。
短短3个月,胡广元这些经营典当行的徽州商人便意识到,银行实在是他们的大敌啊。
他们这些典当行手中的优质客户,同样也是银行所要争取的优质客户。
而银行除了低廉的利息之外,还了一种信用担保的凭证,可以让这些商人们不使用现金,就能完成交易。
这不仅大大的减少了银行的储备金的要求,还为那些商人们降低了贸易成本和缩短了交易时间。
依托着朝廷的信用,银行很快就抢走了他们手中最有价值的客户,剩下的都是风险极大的对象。
虽然他们二十七家典当行联合起来的财力,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