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地主爷 第五十三章章徐小清出生_页2
更新:10-22 00:01 作者:星空没有云 分类:军事小说
先建立教育局,招聘教师。
“告示:刺史牧民,使其有温饱,明法度,知礼法。上知有君父朝廷,下知有父母兄弟,忠孝悌义,智美体劳云云。今建教育局一所统管四县教化,再建学校二十八所,每县咦人口分多寡。再募教师六十,吃住朝廷供给,给官身。”
“告示:沧州四县原有私塾,皆需登记在册,每年考核,如有滥竽充数,误人子弟者,立即惩处。”
“告示:新建学校,学费书本一律官府供给,凡八岁童,皆可入学。”
一次三份告示贴出去,响应者如云。上一次招募干事巡街就要不少人自叹脚步太慢,没有选上,这一次,哪怕是挤破脑袋也要去混一个官身回来。只可惜,这次招的是教师。一些掏粪,做田的来应聘,奈何他们自己一字不识。只能是悲戚而去。
还有一个教育局局长,徐清纠结了好久,最后还是选择内定,给了长安来的四个人中的魏冼。他没有考上进士,只不过是因为开国第一次科举龙虎过多罢了,并不能说他不优秀。
徐清办学校,不是为了培养一个个穷经皓首考进士的书生,仅仅只是为了传播文化知识,其次为了培养一些长于俗务的人才。毕竟,将来的沧州,徐清是想打造成为东部经济中心的。
每个学校配备两个教师,一个授句读书经,一个教算术体劳。从六岁入学,读书四载,能背的下《论语》,算得出鸡兔同笼便可,重要的是识个字。选其优秀者加以培养,再读百家经书,世俗百技。至于体育和劳动,徐清想了想还是算了,那些小孩,那个不是下水捉鱼,上树掏鸟的好手?
教师的选拔,教算术的,徐清打算从商税司里直接调三十个干事过来,授经书的也不愁,反正在沧州徐清还是有一票粉丝的。那些书生,虽比不上魏冼这种长安来的,但教一个小娃娃总是够的。
教师招聘会上,徐清见过了一个个学子,初步查看了一下他们的秉性。至于考证他们的真才实学,徐清照样甩手给魏冼。
魏冼领命,一番贴经墨义,一番写诗赋词,搞得热热闹闹的选出来四十书生,有老有小的,不过大多数都是贫寒子弟。
人有了,那场地呢?校舍什么的,可以回收以前那些世族留下来的大房子 。桌子就简单的弄个木板板,椅子 也不用,直接坐地上。条件差一点,好在可以不用雨淋日晒。
除此之外,徐清还想亲自弄出一本给孩童开蒙用的教材。如果单用《论语》的话,太过于单一,而且圣人的东西,传了那么久,一句话有各种解释。所以,相比较于论语,徐清更加中意于他小时候背过的一篇三字韵文——《弟子规》。
《弟子规》三字一句,易学易记,文中穿插了相关文史知识、成语典故。可以说是一本顶三本,治标又治本。只可惜徐清现在有一小半已经背诵不出了,而且背出来的那一些其中有些典故,唐朝人读不明白,需要大改一下。
最需要头疼的事情,是印刷术。
徐清在沧州打听了一下才知道,现在沧州的书籍全部都是手抄本,没有一个人会印刷术。徐清记得宋朝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这个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却不知道。
没有现成的,徐清就只得自己探索了。
对于中文来说,特别在唐朝这个时候,活字印刷的成本几乎和雕版印刷差不多。徐清决定还是暂时采用雕版印刷的好。
唐初的印刷之术虽没得到发展,大门刻印之术却有千年传承。由传国玉玺便可知,早在秦汉之时,刻印之术就已成熟了。刻板的过程有点象刻印章的过程,只不过刻的字多了,印的过程与印章相反。印章是印在上,纸在下,印刷是纸在上,板在下。
找来了工匠,徐清准备了结实的松木,让写字的方家认真写上了首短诗,准备刻板。纸比较薄,反过来可以透过纸张看见字,字是反的。刻板上刻印的,便是这反字。
徐清令刻工用不同形式的刻刀将木版上的反体字墨迹刻成凸起的阳文,同时将木版上其余空白部分剔除,使之凹陷。板面所刻出的字约凸出版面两颗米的宽度。刻完了,用热水冲洗雕好的板,洗去木屑等,这便成了。
刻工技艺精湛,一首短诗下来,竟然一笔不错。徐清迫不及待在刻板上刷上一层墨汁,再拿厚厚的宣纸往上面一盖,拍了拍,等稍微干了,小心翼翼的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