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 第194章 第 194 章_页4
来了新环境上学,两人也适应良好,反正还有兄弟陪着呢。
儿子们习惯了新的学习环境,项小羽总算能放心了。
这学期是77级大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学期,82年1月份,他们就要离校了。
除了毕业论文,学生们最担心的就是毕业分配问题。
新闻系的学生已经参加了两次实习,未来的大致就业方向都已经定下来了。
像是项小羽,学校给她安排的两次实习都在广播电台,廖习兰两次实习都在报社,那么基本就可以确定了,她们毕业以后,一个去广电,一个去报社。
但是方向定了,具体城市和单位却定不下来。
廖习兰对此十分纠结:“我爹妈孩子都在西北呢,要是把我留在了这里,以后想见孩子一面都不容易。实在不行,我还是跟负责分配的老师提一下,给我安排回老家吧。”
“你快别傻了,”杨一闻言赶紧劝阻,“大家为了一个大城市的工作名额,简直要挤破头!咱们本来就是学新闻的,这点敏感性应该是有的吧?改革开放好几年了,南方尤其是沿海地区的发展显然要比内陆发展速度快。北京上海的报社,跟你们老家的报社能一样吗?”
项小羽透露道:“温老师说,咱们系今年的分配去向是二三级省市和三十六个部委。北京上海恐怕没机会。”
“我昨天听到的说法是向大城市输送新闻人才啊!”杨一收起饭盒说,“我得再去打听打听。不过甭管分配方案是怎么定的,班长,你可千万别主动申请回老家,只要你申请了,学校肯定让你回去。”
廖习兰当然也不想回老家,一旦回了老家,她在大学里积攒的这些人脉就算白费了。
但她爱人当初考上的是老家的大专,毕业以后多半是要留在老家的。
夫妻俩上学的时候分居也就算了,毕业以后再长期分居的话,这个家还要不要了?
“你让姐夫想办法分配来咱们这边呗。”项小羽也劝,“对于已婚大学生,毕业分配时,学校可以根据配偶的工作地点适当照顾。咱们这里虽然没有广东上海发展得快,但好歹也是个沿海地区。我看你还是尽量留在这里吧,即便姐夫没能分过来,你在这边干上一两年,想要调回老家也不是难事。但是等你回了老家,再想调出来就难了。”
廖习兰接受了朋友们的建议,回去写信跟男人商量毕业分配的方案。
直到十一月中旬,学校开始组织毕业生体检的时候,她才收到老家的来信,她爱人在学校里找了关系,已经申请来这边工作了。
虽然结果未知,但她终于可以放下心来准备最后几门课的考试和毕业答辩了。
*
眼瞅着就要毕业,项小羽完成所有考试以后,却突然忙碌了起来。
再有两个月大家就要各奔东西了,相处了四年的同学们开始在这段时间频繁聚餐。
宿舍舍友聚餐,校园广播站聚餐,海浦老乡聚餐,省城老乡聚餐
刚入学时,一起办小报的办报小组也要聚餐。
项小羽对办报小组的聚餐是最重视的,因为这个小组里的成员,基本就是她在大学期间相处最好的朋友们。
之前杨一已经在他家请过一次客了,所以同样在省城走读的项小羽就想这次由自己请客。
只不过,自家这个环境,不太适合请同学来家里玩,容易束手束脚的。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亲娘苗玉兰,带着她的队长老伴来省城了!
这次进城,苗玉兰女士打扮得相当花枝招展。
头发不但被烫成了羊毛卷,还高高地盘了起来,身上穿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毛领皮大衣,腿上套着喇叭裤。
项英雄提着行李站在她身边,就好像地主婆和长工的组合。
双胞胎放学回来,看到姥姥的打扮以后,被震得瞳孔放大。
怔愣了好半晌,延安才喃喃着问:“姥姥,你咋这么时髦呢?是不是发财啦?”
苗玉兰搂过小学生们挨个揉搓,然后对亲家母笑道:“看看,还是咱家延安会说话。”
不像她家老头子,见她打扮得新潮漂亮点,就嘲讽她是土包子开花。
孟团长对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