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农场下凡尘 123 六元及第_页2
,殿试也到了。
过程就不多叙述了,而且夏守忠这次一如既往的可靠。
虽然没能直接猜到皇帝的出题,但靠着皇帝读了什么书,甚至是翻到那一页,本身就是巨大的优势。
而且除了石仲魁外,所有士子和在场的官员都没想到的是,皇帝居然出了一道关于盐税的策论题。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殿试居然不考诗词等项,只考策论。
这是想看看这一科士子的真才实学了?
还是皇帝担心选自己为状元,会因为诗词而被人说闲话?
石仲魁偷偷撇了眼坐在金殿御座上的皇帝。
就见他的目光,居然一直放在自己身上。
忙收紧心神,不由想着自己这几天写好的文章。
大周虽然和辫子朝不一样,但经历了宋元、再到和老朱争夺天下,打赢了鄱阳湖之战的陈氏王朝,再到现在的大周。
从时间来算,已经立国百年的大周,其实也和康雍时期差不过。
而盐政败坏除了影响朝廷的收入外,最直接的坏处是边军的粮饷供给。
以前江南盐商想获得盐引,得先把粮草运到边镇。
可现在直接换成用银子买盐引,明面上朝廷收入确实多了。
但多出来的这些银子,其实是从边军粮草上抢来的。
而且让文官负责粮草供给和运输,必然会上下其手,再发一笔财。
这么一想,能写的就多了。
而且自己是文官,注定必须选边站队的站在武勋、边将的对立面上。
所以石仲魁除了不写文官的那些龌龊外,根本不怕得罪武勋、边将的一通写下来,就连他自己都觉得有股畅快感。
周围一直看着的内阁大学士和翰林学士们,见他下笔如有神助,顿时满意的微笑起来。
在这些大臣们看来,要是连盐政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左思右想,那肯定就是死读书,不知天下事的书呆子。
一天下来,除了午饭、方便之外,皇帝居然一直都没走。
就凭这点,这位就能称的上勤政。
交卷子时,石仲魁撇了眼夏守忠,这位大太监眼珠子左右转动了几下,石仲魁立马明白他这是有事想告诉自己。
想了想,很可能和元春的事有关。
低着头,不点头,更没做其他任何小动作,反倒让夏守忠放心了下来。
走出金殿后,于同甫忙寻了过来问道,“有没有把握?”
石仲魁白了他一眼,就算自己觉得文章写的再好,能不能中状元,不仅看皇帝的想法,更是内阁和各位重臣需要考虑的事。
而且附近人多嘴杂不说,必然有专门观察一众准进士们表现的太监在盯着。
表现的太急切,肯定让皇帝生出这人不够稳妥的印象。
“稳重点,周围十几个太监、大汉将军和绣衣卫肯定都在看着我们。”
于同甫心里一惊,忙收起笑容。
双手拢在袖子里装出严肃表情,跟着石仲魁慢慢走出金殿,这才重重松了口气。
然后看着石仲魁惊叹道,“贤弟不亏是老成持重之人,那种环境下,还能想到那么多,比哥哥我强多了。”
石仲魁嘴角一笑,“师兄你都是两个孩子的爹了,居然还好意思说我比你老。”
于同甫脸色一僵,知道石仲魁这是在开玩笑,但心里就是有些不爽。
“贤弟别忘了教我家泰吉启蒙,还有为兄娘舅家怀吉读书的事。”
“石怀吉到到好办,三五日布置一次课业,他要是能读进去,大不了没十天见一次。
至于泰吉,等小家伙识字之后再说吧,不过到那时候,说不定我就已经出京去外地任职了。”
“哈哈,贤弟这就不懂了吧。”
于同甫有些得意的说道,“即便贤弟没能夺下一甲,但二贾进士都得在京观政三年,才有机会外放。
要是贤弟真夺了状元,你这辈子大概都没机会出京外放了。
必然得走翰林院、詹士府、六部侍郎、内阁这条路,所以你还是老老实实的准备当我外甥和亲儿子的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