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帝 第594章 红线_页2

更新:09-20 14:44 作者:木子蓝色 分类:玄幻小说

丝织业的发达,所以几乎家家户户都是种棉花种桑树,粮食还全靠江西湖广供给。

    因为种棉桑等收益更高,苏杭等发达的丝织棉纺业,需求太大,自然就使的江南百姓不种粮。

    而湖广江西也是鱼米之乡,他们工商织造等业不发达,百姓习惯种粮,然后销往江南,也有不错的收益。

    鞑子入侵,中原动荡。

    以往的这种模式被迫中断,大家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谁又还顾的上再养蚕织丝。

    不论是鞑子还是明军,都是要求田地都种粮,以满足军需,维持战争。

    不过朱以海毕竟是穿越者,也清楚知道如果只搞农业,废掉工商,后果是很吓人的,这种事情也只能短期为之。

    否则很难长期,毕竟就算只顾军事,也不是只要粮食就够的,也还得各种武器装备等等。

    更别说,打仗除了耗费粮食,更耗费银钱。

    所以这两年,朱以海也开始在江浙等地,慢慢的放开种植限制,不断的扩大或者说恢复经济作物的种植,虽然放开的比较谨慎,一点点放开,始终要求保证粮食安全。

    但大趋势是好的。

    广东做为大后方,保证粮食自足,再适当的给朝廷上缴量的同时,加大恢复工商,恢复经济作物甚至养殖业等,这是必须的。

    广东一个佛山镇,在明末的时候,其冶铁制器的能力已经非常惊人,广东以往出口的铁器极多,仅是铁锅铁壶,就名扬海外,外贸出口量惊人,创造极大利润,带动着烧炭、挖煤、珠江运输、铁矿开采等一系列产业发展。

    一个简单的算法。

    种一亩桑叶,养八九筐蚕,一个妇人,忙碌一年,可以养好几茬,这些蚕大约能缫八斤丝,可以织二十匹绸。

    良田种麦谷,丰年每亩纵收二三石,不过值银二三两,若种桑叶,每亩采叶养蚕可收水丝八九斤,值银十五六两。

    如果种棉花,籽棉亩产八十斤左右,市价百斤银二三两,每亩种棉收入也有二两左右,妇人织棉布,日织一匹,若是再加半夜,熟练的能织两匹。


    如果种烟草,也是收益数倍于稻麦。

    种桑养蚕的,丝贵的时候,养蚕一筐就能当种一亩粮的收益。

    市价好的时候,种桑养蚕是种稻收益的四五倍甚至十几倍。

    所以当粮食问题没那么紧张的时候,必须放宽限制,给百姓恢复经济作物,既是给百姓增加收益,同时也为市场提供活力,更为朝廷多得税赋。

    当然,这里面始终也还有个度。

    晚明起,江南地区就是已经无序乱种了,为了经济收益,农民会把所有的地都种经济作物,连自己的口粮都买的吃。苏州、松江、杭州这些江南大城,已经完全依靠湖广江西等外地粮。

    甚至本地都没有什么存粮,每次稍发一下洪水什么的,城中没有粮食运进来,就会粮价大涨数倍。

    甚至出现饥荒。

    这种情况就明显是不行的。

    所以朱以海现在跟张煌言讨论的,就是红线还是得划的。百姓有田地的,得定个比例,逐年放宽。

    比如现在,粮食问题还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如广东这样的后方,十亩田地,可以种植两三亩的经济作物,剩下的七八亩必须保证种粮,以后情况好,还可以再适当的放宽一两亩。

    不能全去种经济作物。

    粮食起码得先能够本地自足,保证本地供应,再留有一些余地。

    剩下的田地再去发展种经济作物。

    具体的比例,就得视各地田地数量,人口数量等,来调整,必须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能有些富余存储和上缴。

    给百姓让利发展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些经济田,适当的征些收税收。

    比如种棉的种桑的种烟的种药草的,根据实际产出收益情况,按粮田田赋十收一左右的比例,加补一些。

    一亩粮田是征田赋二斗,如果种桑棉是种粮几倍收益,那么肯定得适当加征一些,但也要考虑到如桑田收益虽高,但其实是要加上养蚕附加,种棉收益高,也有织布这些附加劳动在内,所以给出一个桑、棉、烟等田地种植的新税率,必须得合理,不能伤



第594章 红线  
相关:  隋唐大猛士  唐朝好地主  逍遥小地主  重返大隋  晚唐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从  明末称雄    小生真不是书呆子  都市极品医神叶辰夏若雪  东瀛怪诞创造时  我的景区爆火了  
下面更火
搜"海上升明帝"
360搜"海上升明帝"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