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七四三章 大改_页2

更新:09-17 02:20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军事小说

、福建作为两岸对峙前线,食盐产量降低,这几乎就是明晚期,两淮盐政“有引无盐”的翻版,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现在的淮北盐政改革,即便改革前的政策,也和之前不一样。

    而之前,闽、粤等地的盐政,是商人到府、州、县承包,然后拿到承包单据后,上面报总账,按照承包额,再放引。

    问题是广东的盐产量即便不降低,也还是缺盐的。

    为何?

    因为这又关系到人头税、盐税问题。

    人口越多,要缴纳的税越多。

    要缴纳的税越多,地方官完成的难度就越大。

    考评要是连税收不都不考评,那还考评个屁?

    隐匿人口在税法改革之前,对地方官是有利的。

    人头税倒是还好,也甭管是隐匿的就不收了,还是地方上做假账、给朝廷账目上的人头税交齐剩下的自己分了,那都无所谓。

    关键是盐。

    隐匿的,只是账本统计上的人头。

    可不在账本统计上的人口,也是要吃盐的。不是说不往账本上统计,这个人就不用吃盐了。

    本来就因为战争前线的缘故,盐产量降低了。现在又有大量的隐匿人口要吃盐。

    盐商是脑子多抽抽,不去距离盐产区更近的地方卖盐,却跑到吉安府卖盐去?

    再说,隐匿人口吃的盐,必然导致官盐的产量降低得把很多盐产量报成私盐,隐匿人口只能吃私盐。

    吃官盐朝廷就算再笨,也会感觉到不对,几个人啊怎么吃这么多盐?怎么,别的地方都是一人一年吃五斤盐,这江西人是特殊材料做的,一年吃40斤盐?


    这就导致,引多、明面的盐少。

    吉安府的商人压根不去买引。

    商人不去买引,上面考评难道管得到商人?

    上面自然是狂喷地方官:你们干什么吃的?盐引都招不出去?你们这治理能力有问题啊,升官?升个屁!

    而当时的两淮盐,因为是大明袁世振纲盐法最早实行的地区,和广东福建的老办法又不一样。

    两淮盐的负责制,是这样的:总承包商拿盐引,销售商买引。觉得那个市能卖100斤盐,那就买100斤的引。地方官的责任,是这100斤交了税的盐,能卖出去。而那个市,按照人口算,其实能吃500斤盐,但这就和地方官关系不是太大了。盐税只和承包商挂钩。

    而广东盐区的责任,是:你这地级市多少人?一人按五斤盐算,你们市100个人,你需要在你们市卖500斤盐。这500斤盐,编号,你们地方官负责找商人来买引,买引之后,核算汇总,去盐区排号拿盐。盐税和地方官直接挂钩。

    战争前线、考评、隐匿人口导致缺盐等等问题,加在一起,使得吉安府的地方官选择了“用脚投票”。

    广东盐区的政策,配上考评、和海峡对峙盐业被影响的局面,就是个死局:

    人口天天不增加,咋治理的啊?啥水平啊?人口都不增加,还想升官?摆明了是行政能力不合格啊。差评,别想着升官了。

    人口增加,人口考评倒是上去了,那盐引考评又掉下来了。咋整的啊,能卖500斤盐,结果连100斤的引都卖不出去,你们这是咋处理地方和商人关系的?差评,别想着升官了。

    而两淮盐的政策,恰恰是吉安府的地方官员喜欢的。

    盐税,和地方无关了,是朝廷两淮盐政使总承包商次级承包商的责任。

    是否承包吉安府的盐,那是两淮盐政使和总承包商、次级承包商的官司,你们玩去吧。

    我们地方官只负责一件事:你们运进来100斤盐,我保证你们这100斤盐能卖出去;你们傻呵呵的运进来500斤盐,等着破产吧,既然无奸不商,自然不会有商人运500斤盐进来。

    这责任,可就比以前“统计人口、计算盐引、本地招商、缴纳盐税”这一套小多了。

    所以吉安府的地方官迅速达成了一致,上疏朝廷,用“广东产盐不足”为理由,要求归两淮盐区管。

    户政府那边讨论了半天,同意了。

    整个吉安府的官员,可谓是长松了



第七四三章 大改  
相关:    全球进入数据化  布衣缘  五仙门  呢喃诗章  
下面更火
搜"新顺1730"
360搜"新顺1730"
语言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