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顺1730 第三零三章 临别告诫(八)_页2
更新:09-17 02:23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军事小说
所以,这些年的变革,有人受损、有人受益、有人起义、有人发财。
即便说,京城内部,也有受益的、也有受损的。
但仅就京城而言,终究是受益的多、受损的少。
至于谁受损。
历史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那一年,后来鲁西北地区的老人,是这样回忆那一年的:
旱灾,粮价飞涨。
黄河决口后,运河淤积,粮食又运不进来。
海运兴起,沿河失业。
资本跑路,原本运河时代的陕西山西资本全部撤资。
洋布挤压,鲁西土布为生者,无以维持。
实业萧条,运输业萧条,大量人口根本无以为生。泥瓦匠这样的技术工,一天只能换3斤高粱米――泥瓦匠,在旧社会,是标准的技术工,而不是力工。
而这个地方,就是被誉为自大运河修通以来【整个北方最大的纺织品交易中心、粮食流通中心、淮河以北之扬州】的临清。
也即,义和团运动最先爆发的地区,以及后来百年之后依旧是国家级贫困县的临清。
某种程度上讲,刘钰把这件事给提前了。并且并没有继续积累矛盾,而是选择了分批引爆矛盾、分批镇压的方式,把这里的反抗运动给提前压住了。
即便如此,他还是动用了强制性的行政手段,通过对外扩张,将印度棉布的份额,分了一部分,强行分给了这里,缓解矛盾。
京城的人,尤其是马尔萨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包括官僚、贵族、军队,他们真的无法理解,变革对于旧时代的“毁灭”,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意义。
启蒙运动,能解决反封建的“社会意识”问题。
那么,启蒙运动,能解决工业对小农经济、传统家庭手工业冲击的问题吗?
启蒙,能把小农、手工业者,启蒙到觉得“自己阻碍了历史车轮的转动”,于是欣然闭目待死吗?
世界是物质的。
而私有制这个意识,因为高炉铁垄作法轮作术曲辕犁等因素,很早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塑造成型了。
现在大顺需要的,是一场“实质大于辞藻”的变革。
而这场变革,其实至今为止,还没有真正在大顺出现。
刘钰已经老了,他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做什么了。
基础已经打下,重要的是,真正变革中的剧痛,怎么样才能压得住、并且完成变革转型?
他对未来的想法,建立在海外、边疆的几十亿亩土地上,希望用这些土地,减轻转型的剧痛。
而这,需要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技巧。
很高很高的手腕。
更需要理解事物的正反两面。
比如火轮船。
这,是扶桑移民、垦殖土地、减轻痛苦的关键。
同样,这也是长江沿岸手工业瓦解、小农经济崩溃、传统手工业活不下去起义的关键。
同样的。
铁路。
是解决大顺内部运输成本、迁徙成本、使得边疆土地具备融入资本主义市场的条件。
但同样的,这也意味着资本、工业品,会以原本百倍、千倍的速度,从先发地区涌入内地,摧毁旧的一切。
这不是个简单的“进步”问题。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很多经济学家忽视了的问题――其实,人活不下去,是会反抗的。
斗争、斗争,有输有赢、有死有活。小农、手工业者,宁可跟着皇帝、甚至宁可跟着洪秀全这种外来宗教的人走,都绝不会跟着资产阶级走的。
谁死、谁活,还真说不准。
在大顺,不理解什么是小农、什么是发达的手工业,也就根本不具备在这个时代成大事的能力。
刘钰把真正的未来,赌在了欧洲革命、印度觉醒,从而导致大顺爆发危机上。而这场危机想要真正为未来创造契机,前提又得是大顺这边围绕着世界贸易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已经达到一旦动荡起来就要动摇整个帝国的程度。
现在,还远远不够。
李砥涫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