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极品闲人 第七十三章大食国灭_页2
更新:04-21 10:14 作者:刺刀特种兵 分类:军事小说
单纯的,互助式,为了全体阿拉伯人利益而存在的国家,它的根本性质,其实就是阿拉伯贵族,借武力征服而建立的多民族、多信仰的集合体。不同民族与不同信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隔阂与矛盾,广大底层民众与贵族官僚、富商阶级之间存在着无法调和的阶级矛盾,穆斯林内部也因复杂的矛盾而四分五裂,特别是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又从帝国内部培植起离异的势力。因此,最终哈里发政权在达到顶峰之后,帝国急剧滑向分崩离析的穷途末路,直至走向灭亡。
即便没有杜睿发动的西征,阿拉伯帝国最终也会走向消亡,只不过历史上阿拉伯帝国的瓦解,并非是来自外部威胁,而是源于内部,底层民众的反抗是造成帝国统治根基动摇的主要原因。
就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帝国一样,当经过了最初的原始积累之后,为了维持庞大的封建国家官僚机器的运转,满足无度奢靡生活的需求,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只能不断加强对农民,手工业者和奴隶的残酷剥削。
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劳动人民的困苦生活,形成鲜明对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负担各种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城市手工业劳动者的工资很低,一个瓦匠每月工资不过三十第尔汗,难以维持最低生活。
奴隶的处境更为恶劣。有的为宫廷和贵族家庭服役,任凭主人随意奴役和处置,女奴往往成为歌伎或婢妾,惨遭蹂躏;宫廷的男奴还被阉割,成为阉人,受尽种种非人待遇。有的在田野或矿山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尤其在底格里斯河盐碱地劳动的大批黑奴,为主人排水采盐,开辟耕地,劳动最艰苦,待遇最低,每天只能得到几把麦粉或椰枣充饥,住处不蔽风雨,处境不如牛马。
这种等级差异,直接导致了封建主与底层民众间的阶级矛盾,始终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之中,导致此伏彼起、连绵不断的反抗斗争。
在原本的历史上,进入9世纪之后,阿拉伯帝国内部的起义更是遍及帝国全境,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有巴贝克起义、黑奴起义和卡尔马特起义。
出身于阿塞拜疆社会下层的巴贝克,利用祆教胡拉夫派的教义,号召民众与恶神造成的暴力、压迫、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进行斗争,提出推翻阿拔斯王朝的口号。公元816年,巴贝克在阿塞拜疆首竖义旗,很快便控制了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波斯西部等广大地区。民众武装红衣军一度发展到30万人,对哈里发政权构成严重的威胁。机智善战的巴贝克率领红衣军屡败官军,坚持斗争20年。马蒙、穆木台绥木两任哈里发围剿义军,并悬赏百万第尔汗缉拿巴贝克。最终在公元837年,巴贝克为叛徒出卖,英勇就义。
巴贝克起义的烈火刚刚停息30年后,帝国腹地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又爆发黑奴大起义。自建国以来,阿拔斯王朝就不断从东非输入黑奴,押至南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其境遇十分凄惨。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称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隶获得自由和财富,深得广大奴隶的拥戴。
公元869年,阿里率众起事,很快便聚成20万之众。随即便攻陷两河流域的重镇巴士拉,一度进至距巴格达仅20公里处,帝国首都岌岌可危。
哈里发穆耳台米德派军征讨,剿抚两计并用。由于阿里在起义后未能及时兑现当初的允诺,义军力量被削弱,黑奴起义在坚持了14年之后,惨遭失败,阿里被杀。
在世界历史上,这次黑奴起义是与古代罗马斯巴达克起义齐名的大规模奴隶反抗斗争,它给哈里发国家以沉重打击。此后,阿拉伯从非洲输人奴隶的数量明显减少,整个社会中的奴隶制残余也渐趋消亡。
人民起义浪『潮』也使阿拉伯帝国境内异端教派的活动更趋活跃。由阿布?阿杜拉创立的“卡尔马特教派”逐渐兴起。该派反对逊尼派哈里发政权,主张社会平等、财产共有,废弃正统的伊斯兰教规、教礼。
该派在哈马丹?卡尔马特领导下于伊拉克南部库法地区举行起义,势力迅速扩及波斯、中亚一带,并于公元899年在波斯湾西岸的巴林建立了卡尔马特国家,先后延续200余年。
阿拉伯帝国原本就是一个主要通过征服而拼凑起来的多民族,多宗教和具有不同社会发展水平的庞大而松散的联合体,即使在哈里发政权最强大时期,中央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