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师长范哈儿 第三百七十四节 破交作战_页2
正因为有海无防,才有《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等一个个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条约。如果抛开政治、经济因素不谈,可以说不重视海军,轻视海军,是近代中国频遭外敌侵略的根本原因。
无数惨痛的事实证明,历史发展到近代,以农耕为主的“黄色文明”根本无法抵抗以海洋贸易为主的“蓝色文明”的进攻。避免外敌入侵的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提心吊胆地关着国门,而是要不遗余力地发展自己,并且积极主动,争取战略的优势。范哈儿对此早有清醒的认识,不仅提前在仰光建立了自己的海军,也早就派人渗透进入台湾,企图在大战的适当时机,重新夺回台湾这个战略要点。
历史上,美国在二战期间及之后,趁机强占了太平洋上的大部分岛屿,并逐步将其势力扩展到西太平洋部分国家的领海和领土;同时大力加强在岛链上的有关国家或地区军事设施建设,扩建海空军基地,加速构建军事包围体系。此外,美还加紧拼凑“东亚集体安全体系”概念,签订各种条约,建立军事同盟,增加驻兵数量,加紧岛链的封锁力度和对各国的遏压态势。多年来,美一直在积极寻求新的前进基地和后方支援基地,不断充实太平洋的基地带;同时加强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的军事同盟关系,力图使得海上军事遏制、封锁的态势对其更为有利。
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强大的海空军兵力,利用海内外的海军基地在西北太平洋地区营造的包围圈梯次构成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南朝鲜、台湾、越南;第二道防线是日本、冲绳、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第三道防线是小笠原群岛、马里亚纳、澳大利亚、新西兰。这三道防线中的第一、第二道防线基本上是指现今的“第一岛链”,而第三道防线则为目前的第二岛链。
台湾位于第一岛链上的中间位置,向北排列着硫俅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宛蜒2000多海哩,南望则是东南亚数千群岛,纵深也有数千海哩。从台湾向东,跨越1200公哩,则可进击第二岛链。仅从军事角度来看,雄居台湾一点,可危震三方。
台湾北距鸭绿江900海哩,南至北仑河口与南沙群岛均约800海哩,一支舰队从此出击,在二天内,机动范围可覆盖整个中国沿海;向北可抵东海抵黄海作战,向南可直接打击侵犯南中国海之敌。
从战略角度来看,以台湾为中心,以一千里为半径,向太平洋作一个扇形延伸,可以建立一个相当具有战略纵深的防御网,对于接近中国海岸线的敌对势力,提供了早期预警以及积极防御的战略态势。反之,如果台湾成为敌对势力,台湾就会如同一把利刃抵在咽喉,使大陆寝食难安。
在美国海军登陆部队成功攻占海南岛,盟国顺利光复这个南海重要岛屿后,台湾立刻变成了盟国和日军交战的最前线。
大量的日军海军军舰,从台湾南下,对南海中游弋的美国海军军舰发起攻击,同时中国空军也从大陆起飞,开始对台湾的日军海陆空军基地,实施提前的空中打击。
可以说,真正登陆台湾岛的战役虽然还没有打响,但是对台湾的攻击战事,却是在海南岛战役刚结束的时候,就已经正式开始了。
南中国海的大海战,在持续了仅仅一个月时间后,日军就发现了损失重大,无法再应对持续的损耗,不得不采取各种战术手段,来尽量避免大规模海战的情况出现。日军甚至连基本的正面决战都不愿意接受,只要是见到美国大型舰队的身影,就立刻甩开跑路,而见到劣势的美国舰队,才敢追上去发起攻势。
如此一来,日军对于南海的控制权,几乎是名存实亡。
现在这块的实际制海权,已经大部分落入了美军的手里。
日军萎缩的局面,随着美军开始大规模向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方向运输物资,才开始有所转变。
随着日军在南海的避战,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决定绕过遥远难行的中缅铁路和公路,转而直接从海南岛和雷州半岛方向,对中国大陆进行供血式的物资援助。
同时,更大规模的美国海陆空部队,也开始绕开菲律宾、马来亚等地的日军,直接奔赴海南岛和中国大陆,准备参与盟国攻击台湾岛的战斗行动。
但大规模武装船只出现在南海上时,即便他们大多有美国主力舰艇护航,日本海军,也不得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