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世惊尘 第五章三峰八穴藏秘典下_页2
在岩面上生出两块磨盘大的圆石,如猫狗脑壳上的两耳一般,且其色呈褐红,与山岩黝黑之貌截然不同。近前一看,乃别处的岩石被人搬到此地,又受了巨力,嵌入其中。
凌云轩凝神一想,忆及禅浮功心法首句:“天行忽忽,白马翰如,理性致力,若有还无。”这心法领纲乃李筌所总,源自周易之理,正是说轻身之法非仗自身蛮力,而当上轻下沉,借力使力,方可事半功倍。
想通此节,凌云轩已猜知二石用处。立时打开马步,气沉丹田;他自幼习武,虽无成就,却也记得架式,此时有了普佛功力在身,方一下脚,便将岩上踏出两张印子。随后,凌云轩合臂抱住一块红岩,大喝一声,将其抽出岩壳,放于身后,又如法炮制,拔了另一块红石。
二石已出,凌云轩深吸一口气,右膀夹住其中之一,左臂抡起另一块,往上猛地抛出。
红石旋了两旋,将近五丈高处已见缓势,凌云轩提身跃上,恰踩在红石上。他臂携大石,这一跳尽取生平之力,方能赶上空中红石。红石被他踩踏,便急转直下。凌云轩趁其将脱未脱之际,将所夹红石满力推向上去,自个儿却把弹力卸往脚下石块。如此一人一石上升之力全加在下落的石块上,那石块红光一划,轰然砸下,正嵌回先前之处。
凌云轩于半空一个“鱼跃龙门”,抬腿踩上第二块红石,借力上翻,翩然纵过岩壁,而那石块亦如前者模样落回原处。
过了岩壁,凌云轩大感所学功夫精妙无比,绝不可浅尝辄止,便于赶路之时,验之于行,渐渐触类旁通,修为更进。
用去一个多时辰,凌云轩终于站在天都峰顶。此时云蒸雾缭,四周隐约现出大大小小十余险峰,凌云轩在这人间仙境伫立良久,不禁百感丛生。
待心神稍定,凌云轩便于峰顶搜索起来,果见一扁石下凿有三处盆钵大的浅穴,穴口俱以红漆标记。凌云轩探手下去,共摸出三只巴掌大的金盒。打开之后,见其中各有一油布小包,包中所藏乃三册秘笈。因其书页窄小,所记字迹全是蝇头小楷。幸而,书籍保存完好,字体清晰,读起来也不太费力。
凌云轩随便挑了一份来读,首见扉页上写道:“子曰:‘易其至矣乎!’易者,圣人法天效地,所以立世广业者也。其深不可臆测,其界不可人定。是故,谓之以经。经者,万物之道也。余虽愚钝,亦幸会其十一,妄为曲解,乃成雕虫之技。今遗书后人,望念朽道拙艺涂作之劳,心自怜之,朽道不胜感怀。”
读了此段,凌云轩默然片刻,躬身向石穴行下大礼,想着:“达观真人苦心孤诣,十载有成,我当惜此机缘,将书中绝学发扬光大。”这便就地打坐,用心研读。本来,凌云轩曾浅尝过《五经正义》中关于易理的一些部子,此书乃当时学易修道的必读圣科,全本有一百八十卷,因袭承三国王弼智理之风,备受世人推崇。可见此神功,凌云轩所学立时捉襟见肘,大叹“书到用时方恨少”,只好识记疑难之处,以待后日领悟。习读之间,凌云轩不时将所学与凌家功夫及普佛口传之功相互印证,举一反三,获益良多。
一个时辰之后,凌云轩竟将三册览毕一遍,遂将秘笈收入怀中,准备下山。环目一看,发觉来时道路乃最险之处,这就折身反向下山。脚步方展,他才知道方才于脑中演习神功,至此已见初效,浑身气血通畅,跑将起来大有如飞之感,只是介于山势陡峭,不敢放开了走。
次日天亮,凌云轩又向莲花峰赶去。这回刚过晌午,便将另三本秘笈带下山头。于是,马不停蹄转上光明顶,取了最后两册,这便于峰下席地而读。他在这深山幽谷之中平心静气,心无旁骛,正适合翻看文字艰深之著,若换作别处,倒无法专心致志,效果也就大大不如了。
乾坤神功八册各有专学,实际上包含八门功夫。若论讲解精细,最易懂的是以乾、坤、离、巽、震、坎、艮、兑八卦字诀照应的“百变掌法”,伏羲六十四卦实以阴阳二爻化出四象,四象再生八卦,顺逆各有六十四变,更可和为复变,以百谓之,实不为过;若论轻车熟路,首推轻功“浮龙身法”,其就是禅浮功的增补而已;若论包罗万象,则是探求十八般兵器使用要诀的“天兵运典”,单是其中刀法一章,已让凌云轩得以悟透凌家化雪刀法的窍门;其余,以天象星宫为根,变幻莫测的点穴手段“连星指法”,以六兽象形的“奇象拳法”,以黄山密